古代驛站恰恰潘帕驛站: 三月份的雨夜,秘魯山區還不算太冷。庫斯科開往馬丘比丘的列車行車到104公里的地方停車3分鐘,停車的地方連站臺都沒有。《極地跨越》聯合攝製隊的一個分隊下火車,就地扎帳宿營。 庫斯科是古印加王國的首都,和馬丘比丘、薩克薩瓦曼並稱印加三大石砌建構城市,1533年被西班牙人攻佔後成為廢墟。如今庫斯科主要建築,上半截是西班牙風情的樓房,下半截堅實的石墻石基是印加人的遺跡。攝製分隊從庫斯科出發到馬丘比丘,中途要拍攝印加古道。行前分隊訪問了當地71歲的考古學家路易斯博士,路易斯委託分隊帶給他的學生、馬丘比丘管理處負責人費爾南多一個會議通知,並有意識地將這個口信打成“基普”(當地克丘亞印第安人的繩結),交給攝製隊節目被告人田野。 翌日攝製分隊分隊醒來發現,宿營地在一個蔥綠的峽谷中,而且走過一座吊橋就有一個古印加驛站——恰恰潘帕站。驛站只剩了石墻,沒到馬丘比丘,攝製分隊就領略了古印加人石砌建築技術的精湛。石縫插不進刀片的人字山墻看得出原來屋頂的形狀,墻頭有石孔、石榫用來捆紮草排。石墻圍成驛站的幾間住房、駱馬圈和一個比所有住房加起來都大的祭祀廳。一塊天然巨石鑿出臺階被作為祭臺,鑿出的淺石槽用來灑酒祭祀。幾乎所有克丘亞印第安人的石砌建築都選擇了一塊巨石作祭祀和崇拜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建築實際上是依“石”選址。印加古道上每8公里就有這樣一個驛站,供信使和駝馬商隊休息住宿。 過河: 分隊踏上古道向馬丘比丘出發,爬升到3000米。一路地貌隨著高度變化,從蘭花盛開的熱帶雨林到植被稀疏的乾旱山地。路寬不過1米,在險峻的群山裏蜿蜒起伏。坡陡的地方砌著石臺階,通過峭壁的地方砌有石頭路基,山谷中還架設了橋梁。。中途分隊路過一個涼亭,是貝殼形的單面走水半開放的草棚。當年的克丘亞人信使在這裡小憩,喝一點甜草汁或玉米酒補充體力。在信息緊急時,涼亭也是信使的接力站,信使在很遠的距離上吹海螺通知下一站準備接應。 過吊橋: 南美洲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沒有馬和車輛。這種供駱馬隊和信使走的路,在1200年至1530年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系統,是印加帝國統治者政令下達的通道,也是印加人生産生活、進行貿易的交通動脈。當時的印加統治範圍南起智利中部,北到哥倫比亞,包括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是1000萬人口的泱泱大國。相應的道路建設有沿海石板路和高原山路兩條南北幹線。印加人在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過程中往往切斷古道上的橋梁,印加人躲進深山後,道路失修,被瘋長的植被湮沒。現發現23000公里古道,據估計整個古道系統有40000公里。 印加古道(1): 山雨陣陣,陰晴交替,隊員的衣服濕了幹,幹了濕。行至下午3點,到達一個名叫“溫尼文納”居民點遺址。45度斜坡上,石砌的梯田和住房形成蔚為壯觀的一片灰色,鑲嵌在巍峨的安第斯山上。嚮導説,大斜坡下和坡上分別各有一個同樣規模的居民點。至於為什麼在這麼陡的坡上垂直地選了三個地方建村,嚮導説,恐怕是為了增加土豆的品種。三個高度分別産出低濕地帶的土豆、山地土豆和高寒地帶的土豆。印加王國把土地按人口分給居民,石砌梯田規模和人住的房屋數量正好符合人口和土地的比例。王國實行的勞役的一種,就是建築城市和道路。只有古道邊所有的勞動力都參與修路,這樣大規模的道路網才可以想象。道路不僅垂直縱向地溝通了三個村落的往來,也使山裏的獸皮、幹肉、羊駝毛、成布和山外的水果等物産得到交換,形成了印加時代的貿易。 印加古道(2): 下午5點,攀上一道山脊,所有隊員汗流浹背地通過山頂的一道石門,都為眼前一個巨大的盆地所震撼。崢嶸的群山環抱著一座小山。小山頂部呈馬鞍狀,馬鞍的一頭聳立著突起的尖峰。陽光從雲層射出,勾勒了一片花崗岩建築的金色輪廓——馬丘比丘。(葉研) 印加古道(3): 印加古道的螺號: (圖片均為亓克君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