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飲食文化   


垂涎欲滴的蒙古飲食

“敦煌菜”再現絲路文明風采

話聖誕飲食習俗

素食——未來的流行時尚

我國古代十大名廚

華北食文化

全國105個城市的特色小吃(下)

異域食眼界:各國飲食習俗

全國105座城市的特色小吃(上)

品味世界四大紅茶

如何選購月餅

月餅吃法講究多

重慶“夜火鍋”

貴陽的趣味小吃

麗江特色飲食

八大菜係為何沒有京菜

湘菜魅力

麗江特色飲食

食海鮮四不宜

雲南傣味美食

吃火鍋也講究搭配

上海小吃三主件

道口燒雞的由來

周莊滿街“蹄”

老北京人吃“春兒”

滿族八大碗

風味獨特的鳳凰小吃

江南四月烏米飯

一言難盡説豆汁

在雲南吃花

美味可口四川面

醉迷遊客的蘭州醉瓜

榆次灌腸

平遙牛肉太谷餅

天津風味小吃

吃四川火鍋講究多

雲南風味——過橋米線

古今五大名宴

潮汕團圓飯

薄、爽、滑、軟的陳村粉

新春三道茶

潮州功夫茶

神奇的侗族飲食

羊眼包子的來歷

話説“石烹”

少林八寶酥
古代茶葉加工與製造

    茶葉的品類,猶如考古出土的器物一樣,是反映和推斷過去工藝與技術水平的一種指示性信據。不論古代何時,只要知道那時有哪種或哪些茶類,即使沒有其他文字記述,我們也能大致推測出當時茶葉製作和技術的若干情況。所以,有關古代茶類資料的發掘、整理,對於研究我國茶業特別是茶葉加工製造的歷史,具有一定的鉤沉、補苴作用。但是,由於我國茶史資料中對上古茶事、茶類記述的缺乏和語焉不詳的原因,所以,我們對我國茶類發展和演變的歷史,直到現在還是一片模糊,幾乎無人觸動。為了促進對我國制茶和茶類歷史的研究,本文冀圖就目前流傳的對我國茶類發展的若干看法,結合筆者的粗淺研究,發表一點一孔之見,以期能引起茶業界、農史界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和對拙文的補正。
    
    (一)餅茶並不是我國最早的茶類
    
    我國茶業起源於史前巴蜀。據考證,自秦人取蜀以後,茶的飲用和栽培,才在全國逐步傳播開來。可能正是這一原因,所以我國茶的發現利用雖早,但記述很遲,有關制茶和茶類的記述更遲。
    
    據查,在我國現存的史籍中,關於茶類的最早記載,初見於三國《廣雅》。其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復之,用蔥姜芼之。”①這條記載,本身講得十分清楚:時間,由成書年代指明,係三國後期;地點,文中講定,只是荊巴;內容,主要反映上述時間、地點所風尚的一種餅茶飲用方法。但是,或許因為這是我國茶類的第一條記載,後來有人就誤以為這也即我國最早的茶類了。如謝肇在《五雜俎》中就稱:“古人造茶,多舂令細末而蒸之……揉而焙之,則自本朝始。”②也就是説,古人製造的茶葉,都是舂細蒸壓的餅茶或團茶;現在這樣經過揉捻烘制的茶葉。
    
    則起始於明朝。簡單來分,就是以明朝為線,明以前生産的是團茶或餅茶,明以後生産的主要是散茶。這種我國茶類發展的“二階段説”,由明清一直流傳到現在;就是在近出的有些文章中,也引之為不易之論。
    
    把餅茶説成是我國明朝以前的最早茶類,這顯然是不對的。《廣雅》所記,的確是我國文獻中早見的一種茶類,但是,最早的茶類記載,不等於就是最早的茶類。另外,就具體內容來説,《廣雅》的記載,講的只是三國時荊巴所流行的一種茶類和這種茶類的飲法,沒有表明是唯一的茶類,更不包括三國以前和荊巴以外的茶葉製造情況。
    
    因此,由《廣雅》這條史料提出餅茶是我國最早茶類的説法,實在是不符邏輯也不能成立的。
    
    再從茶類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餅茶也不是和不應是我國最早的茶類。因為,茶的加工製造,和其他生産技術一樣,也經歷有一個從無到有、由原始到精細的發展過程。餅茶屬於緊壓茶類,其蒸、舂、壓、焙等一系列的複雜工序本身,就説明它並不是原始茶類,當然就更談不上是什麼最早的茶類了。我國史籍和民族學有關材料所揭示的茶類發生和最初發展的情況,大致是這樣:茶葉的製造,穎脫于對茶的加工。但是,茶葉的加工,並不是和茶葉的飲用伴生的,而是在茶葉飲用的一定階段上才出現的。如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楊華這裡記述的雖是兩晉、南北朝時江南某些地區最初飲茶時的情況,但其中多少也反映了人類發明和最早飲茶時的某些規律。如文中説的“吳人採其葉煮”,即反映人類開始飲茶或未諳茶的加工以前,其飲用的茶葉,採用的只能是野生茶樹鮮葉。這一點,我們從鄂倫春人的生活中,也能得到某種證明。鄂倫春人居住在我國東北的高緯度地帶,那裏是沒有茶樹資源分佈的,但他們也有一種飲“茶”的習慣。不過,他們飲用的不是茶葉,而是野生的“黃芹、亞格達的葉子”。
    
    他們飲用這些葉子,就是全然不經加工的鮮葉。所以,由此來推,我們古代巴人開始飲用茶葉時,大致也是不懂得加工的。隨著飲用茶樹鮮葉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嗜好,人們在經常的飲用中發現和為了克服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於是産生了對茶的簡單加工。如我國雲南傣族、佤族今天所保留的“燒茶”習俗,或許就是遠古茶的原始加工的一種遺俗。傣族、佤族的所謂“燒茶”,也即把茶樹上採摘的一芽五六葉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燒烤到葉色焦黃,然後再投入壺中煎飲。
    
    燒茶這種原始加工,其發明並不須要人們作什麼特意的創造,而完全是原始生活常識內的事情和有現成經驗可循的。如所共知,早在原始漁獵和採集經濟階段,人們就有了熟食的習慣。而且他們懂得,把一些獸肉和塊根放在火上烤食,不但能夠減輕腥膻和土氣,並且有助於提高這些食物香味。為了降低茶葉的苦澀和青氣,當時人們知道和習慣的處理方法,當然也就是燒烤。
    
    所以,一般認為,現在我們某些兄弟民族所保存的“燒茶”習俗,很可能就是原始時期所採用的一種最早的茶葉加工方法。
    
    “燒茶”是現摘、現燒、現飲的一種加工方法,它加工的茶葉,不參加貯存。因此,從這一角度上説,它不帶生産的性質,也就不構成茶類。但是,儘管這樣,燒茶作為制茶和茶類出現之前的最早加工,以及由它後來衍生出來茶的殺青工藝,其在制茶和茶類發展史上,還是有其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從一定的角度來説,真正的茶葉生産和茶類,是伴隨著茶葉的儲備一起産生的。茶葉的收貯備用,從知識和技術上説,也是原始時就有成熟的經驗可循的。因為在原始採集特別在前農業階段,人們所掌握的植物知識,就達到了使自己的採集成為一種有規則的貯備活動。
    
    也以鄂倫春人的採集為例,他們的採集是有明顯的季節性的。如他們在春夏多采集植物的嫩芽、枝葉,夏天則採集枝葉和花,秋後便專門採集植物的果實和挖掘塊根、塊莖。鄂倫春人的經濟生活,主要是遊獵經濟,採集大多是婦女和孩子的事情,但他們也已有貯存採集食物的習慣。如他們在深山老林遊獵時,往往在山野和樹上構有“簡易倉庫”,將吃剩的獸肉和野菜曝曬或風乾為“肉乾、菜幹”,存放在“倉庫”中以備回程時取食。所以,從這一史實來看,居住在我國南方嗜茶的原始民族或部落,只要他們生活中出現了儲備茶葉的需要,他們的採集知識和收藏食物的經驗,是不難使他們由茶的簡單加工轉變為貯藏加工的。
    
    茶葉的最早收貯方法,和由這種方法生産的最早茶類,很可能就是利用日曬致幹的“幹茶”。因為曬乾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經常的實踐,也是古人幹藏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以民族學材料為例,如我國貴州苗族過去採集的食品,有些即“經過曬乾後收藏”的。如他們採集蕨類和野百合的根莖,就是把挖到的塊根、塊莖,先洗凈放在木槽和木臼中舂爛,然後放到水裏浸漂,濾去渣滓,最後再把沉澱的澱粉曬乾收貯。曝曬收貯,不只是低緯度居民的一種食品加工方法,就是在生活在陽光微弱的高寒地帶的原始民族,如愛斯基摩人,他們收貯的魚幹,基本上也就沿用曬乾的辦法,所以,現在我們不敢説原始收貯的茶葉都是曬乾的,但至少可以説曬茶是原始茶葉生産的一種主要和最早方法。
    
    原始曬制的幹茶,是我國最早産生的茶類之一。但挑剔地説,它還只是一種簡單加工的而不是製造的茶類。因為它除了翻曬以外,不分也分不出其他工藝。所以,最初的茶葉製造,是從複合不同的原始加工方法開始的。如我們前面説到的“燒茶”這種“殺青”工藝的原形,把它和曬茶這二種原始加工方法結合起來,即將鮮葉先在火上略燒一下,然後再把它攤曬致幹,那麼,就正式形成了“曬青”的製造工藝。用燒烤殺青或日曬致幹,一是比較費事,二來受到天時的限制,後來隨著對茶的大量需要,人們在原始曬青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明了鍋炒、甑蒸和烘焙等專門的茶葉殺青、乾燥方法,這樣也就産生了蒸青、炒青、烘青等一類制茶工藝和茶類;從而也形成在餅茶出現之前,先有一個多種原始散茶並存的發展階段。
    
    關於在餅茶之前,先有一段多種原始散茶並存的階段的結論,這我們從唐朝民族志的有關材料中,也能得到某些説明。如《蠻書》載:“茶生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①這裡講到的“蒙舍”人,是當時居住在雲南的一種少數民族。所謂“散收,無採造法”,也即是指與餅茶相較而言的散茶。
    
    現在再回頭講一下餅茶。過去有人據《廣雅》“荊巴間採茶作餅”,稱“餅茶出現于三國和晉”。這種看法也是不對的。眾所週知,我國茶業起源於古代巴蜀,湖北、湖南茶的飲用和生産,是由巴蜀下傳而來的;關於餅茶的起源,當然也在巴蜀。三國的時間不長,既然三國時今湖北和湖南與四川東部一樣,餅茶已流行為大家風尚的一種主要茶類,反映其創始和在巴蜀傳播的歷史,至少應當是漢以前的事情。
    
    我們説餅茶産生於秦漢以前,這從利用現成的經驗和知識來説,也不超出歷史的允許。如果説茶葉的原始加工是原始人類食品加工成法的沿用,那麼,餅茶的製作,同樣脫源於食餅蒸制的經驗。我國各地出土的史前和先秦的陶甑很多,甑自然主要用於蒸餅或蒸饃的。從民族學來看,餅食的歷史還應早于甑釜的出現。如雲南獨龍族、納西族過去烙餅,即利用一種圓盤形的石板架在火塘上烘烤的。至於鄂倫春人就更簡單了,他們出獵時將麵粉拍製成餅後,放在熱灰中烤熟就吃。所以,從人類餅食的悠遠歷史來看,我國古人在秦漢以前把茶葉仿製成餅,這在經驗和技術上,也是不怎麼困難的。因此,筆者毫無疑義地認為,餅茶大致是秦漢以前在原始散茶的工藝基礎上,仿傚餅食製作的某些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茶類。
    
    《東方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