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雲南吃花 |
|
|
|
|
|
鮮花稱斤賣,是“雲南十八怪”中的一怪。在這裡,鮮花不僅僅是欣賞的植物,而且還是餐桌上時興的菜肴,幾乎每一種可食之花都與菜譜聯絡著。 據我國植物學家研究,雲南野生觀賞植物約有2500多種,許多花卉可食用。比如火紅火紅的木棉花,潔凈純雅的幽蘭,芳香四溢的茉莉,漫山遍野的杜鵑,亭亭玉立的木蘭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佼佼者。正所謂,“秀色可餐”。雲南人捨不得春去花落,雖然是花的世界,每一朵可食之花一旦要隨風而逝,那些比花還美的山妹子就會身背背籮,走向山坡,一邊唱著山歌一邊把行將謝去的一朵朵可食之花採回自己的家中,製成各種各樣的花菜。 傣家人開的餐館,十有八九的菜譜中都會有花朵的倩影,再取上非常好聽的名字,別説親口吃,就是聽一聽、望一望,也會讓你大飽眼福。“天女下凡”中摻雜著棠梨花一縷輕紗般的芳蹤,“人間仙宮”裏不乏幽蘭含苞待放的花蕊。在西雙版納的橄欖壩,去年4月,我有幸成為傣家的客人,並在別有風情的竹屋裏美美地用了一餐“鮮花席”,享受到了傣家人獨具風味的食花文化。 傳統的傣家菜多以酸辣著稱,吃法上講究涼拌為主,輔以綠佐料,再加上各種調料,吃起來麻、辣平分秋色。但傣家人的花菜,講求的是自然風味,色香俱全,偏重於菜的外觀色澤,給人以不是吃飽而是看夠的感受。因此,當我坐在豐富的花菜旁,仿佛面對的不是菜而是一個被濃縮了的春天花園,紅的似血,白的如玉,黃的呈金,藍的如鑽石,幾乎所有的顏色都在竹篾編制的餐桌上集合了。菜譜中有木棉花炒醬豆米,有小百花酸腌菜湯,有涼拌棠梨花,有辣醬拌生食大百花,有水煮芭蕉花,有山茶花糯米粥,有雞蛋燉仙人掌花,還有些花菜連名字都叫不上來。 在雲南的紅土地上跑多了,就知道雲南生活著的26個民族兄弟都有關於鮮花的菜譜。雲南人吃花不是因為除了花朵沒有其他的菜譜,他們愛花,只是覺得非要將花吃進自己的肚子裏去,才能表達他們對花的愛意。瀾滄江邊生活著的拉祜族是一個愛花如命的民族,鮮花不僅是菜中上品,還是他們生命的象徵。吃花的歷史很長,幾乎貫穿著他們整個歷史。苗族同胞的《踩花山》雖是一個遊樂節目,卻是對鮮花進行的祝福與祈禱,以求鮮花女神保護他們平安幸福。納西族認為開白花的植物是對人類有益的補品,他們給自家小孩子起名的時候,都用花作為名字,特別是女娃。 翻開一部中草藥圖譜,有花的就佔了一半以上,而這一半以上的花朵,又經常出現在雲南這片紅土地,出現在各族人民的餐桌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