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城淮安話駱姓 |
|
|
|
|
|
古城淮安位於江蘇省的北部,走進那裏你會發現僅在淮安城區的地圖上就有三個叫駱村的地方,當地人説這都是駱姓後人聚居的地方。那麼這些駱氏後人是何時來到這裡,駱姓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 仔細翻閱一些姓氏典籍你會發現,駱姓也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姓氏,據《元和姓纂》記載,"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以王父字為氏,望出內黃,會稽"。意思是説,駱姓的祖先是齊國的公子駱。春秋時的齊國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被周公封的諸侯國,齊國開國君主,便是上古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姜子牙,當時建都營丘。在齊太公的後人中出現了一個"公子駱"。公子駱的後輩就以駱字為姓。 隨著時代的變遷,駱氏的子孫逐漸播遷到了南北各地,僅居住在淮安的駱氏後人,就自然形成了3個駱姓聚居村。 江蘇省淮安市文史副研究員駱士清:據我們長輩講,我們的老祖宗世代居住在江南,就是現在的蘇州昌門,(當時)我們的老祖宗在朝廷中做大官,為人比較正派,後來他看不慣朝廷中的一些貪官,就和這些貪官結下了私怨,這些貪官權勢非常大,後來聯合起來污陷他,他為了避免家人受到牽連,他一人留在了當地,把其他家人偷偷遷到我們此地。 除了起源於山東的駱氏,在中國還有另外兩支駱氏。 據《史記》記載,江、浙一帶的駱氏,大多是春秋時代越王句踐的後裔,而當時的越國,是傳自4000多年前曾經興盛一時的夏朝的少康。由此推溯,那麼南方的駱姓人家應該多是大家所熟悉的夏禹的後代。駱氏的第三個來源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而來,這些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以後過上了定居生活,後來生活習慣逐漸漢化,有的就改為駱姓了。 江蘇省淮安市文史副研究員駱士清:由此看來,中國的駱氏由三支源係組成,一支長期生活在江浙一帶的駱氏,是越王句踐之後,追溯起來也就是夏禹的後代,另一支駱姓源自春秋時的齊國,是齊太公之後,"公子駱"的後人,由此追溯也就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再有一支就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了。 從時間長短來看,前兩隻支系要長一些,而後一支則歷史相對較短,大約發生於距今天1000多年前。 江蘇省淮安市文史學者金志庚:在我國春秋時期,吳王句踐他們的子孫也姓駱,吳王句踐的祖宗是大禹,這樣看來駱姓也是大禹的後裔,在我國古代還有個少數民族叫駱國,它的國人也姓駱。 不管是出自山東,源自江南,還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駱氏後人的播遷範圍越來越大,逐漸有人遷居到廣東福建一帶,再後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又逐漸渡海遷居到了台灣。 淮安市文史學者金志庚:廣東附近一帶的駱氏家族,大約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就有一部分遷徙到台灣,最初在台灣的苗栗,後來到了台北、台南、新竹這些地方,現在整個駱氏家族在台灣的姓氏當中排名99位,分佈很廣。 駱氏在歷史上名人輩出,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是初唐時義烏人(即今天浙江省義烏縣人),據説他很小就會做詩,七歲時便吟出了有名的詩句:"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長大後文采名揚天下,他為徐敬業討伐武則天所做的《討武檄文》千古傳誦。據説當年就連武則天讀到這篇文章時,也曾感嘆自己失去了一個好的人才。 如今生活在淮安這座古城中的駱氏後人已達萬人之多,自從祖輩遷移到這裡開始,他們便世世代代的在這裡繁衍生息,大多數駱氏人家已經在這裡居住了600多年。淮安的駱村走出去的駱氏後人,有的到了台灣,有的到了海外,但不管他們走到哪,都會記住根在駱村。 提示: 駱氏有三支起源 其中最早的一支可追溯到炎帝神農氏 駱姓的歷史名人有"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南北朝時勇冠三軍的名將駱文牙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