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中華民居   


山西民居的文化底蘊

平陸的地窨院

老北京的門神

南北古民居各具風格

觀羌族千年曆史

四合院的影壁

長治民居——二層樓

潮汕傳統民居

冰雪建築系統

鄂倫春的“仙人柱”

竹林中的佤族村寨

冬暖夏涼的“土掌房”

避風、抗震的白族民居

布朗族的“擁”和寨心

細説白族民居

江浙民居

蒙古包後的木桿

南方自由式民居

四合院的垂花門

大同南街的穿心院

黎族住宅的演變

江南水鄉

黎家人的船形屋

徽派建築

四合院的影壁

北京的衚同

豫西天井窯院

北國冰雪建築文化

靜悄悄的團山村

海南傳統民居

上海的民居最風情

水鄉同裏

侗族風雨橋

草原牧民的住房

天井式窯院

北京的四合院

黎族船形屋

哈尼族蘑菇房

羌族的碉樓

神奇的客家土樓

走進傣家竹樓

苗族吊腳樓

納西族民居

白族的民居建築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長沙

桂林山水甲天下
徽州建築


    南宋遷都臨安,大興土木,築宮殿,建園林,不僅刺激了徽商從事竹、木、漆經營,也培養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還鄉,也爭相在家鄉建住宅、園林,修祠堂,立牌坊,興道觀、寺廟,從而開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築風格。
   
    本縣現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許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徽州建築風格。古村落選址一般按照陰陽五行學説,週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臨街巷,粉墻黛瓦,鱗次櫛比,散落在山麓或叢林之間,濃綠與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風格。同時有大量的文化建築,如書院、樓閣、祠堂、牌坊、古塔和園林雜陳其間,使得整個環境富有文化氣息和園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見白墻青瓦,層層疊疊,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層層跌落的馬頭墻高出屋脊,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檐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墻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
   
    民宅多為樓房,以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為單元,少則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達24個、36個。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口增長,單元還可以不斷增添、擴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幾代同堂、幾房同堂的習俗。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院和小花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花卉果木,甚至疊果木,甚至疊假山、造流泉、飾漏窗,交夫和自然諧和一體。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精美,梁棟檁板無不描金繪彩,尤其是充分運用木、磚、石雕藝術,在鬥拱飛檐、窗欞(木鬲)扇、門罩屋翎、花門欄杆、神位龕座上,精雕細縷。內容有日月雲濤、山水樓臺等景物,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畫面,傳説故事、神話歷史等戲文,還有耕織漁樵、仕學孝悌等民情。題村廣泛,內容豐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風情長卷,賦予原本呆滯、單調的靜體以生命,使之躍躍欲動,栩栩如生。
   
    境內還保存眾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築風格也頗具特色,與明清民居稱為“古建三絕”。矗立於縣城的許國石坊、北岸吳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圖》和《西湖風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鳳樓”磚雕和《百馬圖》木雕,分別體現了徽派“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