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城市介紹   


紹興

南陽

建水

代縣

敦煌

長 汀

常熟

鹹 陽

江陵

自貢

聊城

平遙

西安

贛 州

洛陽

承德

安陽

正定

杭州

都江堰市

成都

鄒城

廣州

鎮遠

佛山

武漢

寧波

柳州

開封

“泉城”濟南

保定

樂山

徐州

天津

青島

冰城哈爾濱

佛山

東方聖地——曲阜

“春城”昆明

鄭州

鎮江

“東方明珠”--上海

“英雄城”南昌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大理

蘇州—東方的威尼斯
祁縣


    祁縣位於晉中盆地中部,汾河東岸,太岳山北麓,縣城距太原57公里。同蒲鐵路橫貫縣境,五條國、省級公路縱橫交匯,是山西省重要交通樞紐。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産豐富,有“金祁縣”之美稱。祁縣歷史悠久,因古時有“昭余祁澤藪”(長雜草的積水地帶)而得名。春秋時,祁地屬晉,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晉平公將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歷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他的城邑在今祁縣的古縣鎮下古縣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孫子祁盈因故被殺,食邑隨之沒收。晉分祁奚之田為鄔(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部分。現在祁縣的境地,基本上是從那時候確定的。
   
    戰國時期,祁地屬趙國。秦代,祁地屬太原郡。西漢初置祁縣。王莽篡漢,改祁為示,後復祁縣。晉代恢復分封制,祁縣屬太原國,縣城遷到祁城村。北魏時,祁縣屬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間,遷縣城於今址。北齊天保七年廢祁縣。隋開皇十年重置縣治,屬并州。唐武德三年,屬太州。後復屬并州。金代,在縣東南之團柏鎮設幘州,縣屬之,不久幘州廢,縣屬晉州,改祁為祈。元大德年間,復稱祁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1937年底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解放後屬榆次專區,後改稱晉中地區。
   
    祁縣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有百餘人。如東漢王允,東晉溫嶠,南朝梁之王僧辯,唐朝溫大雅三兄弟,宋朝王溥,近代渠本翹,還有著名詩人王維、王績、詞人溫庭筠等,社會賢達戴廷式寓居的丹楓閣,就在城內,是顧炎武、傅山等愛國志士聚會的場所。
   
    祁縣古城始建於北魏孝義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祁縣古城以其嚴謹、週密的佈局設計,精巧細緻的建築工藝,使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廣泛關注。近年來,許多影視劇組紛紛來祁縣拍攝外景。上海同濟大學、上河城建學院等高等學府,更把祁縣顯示明、清建築風格的街道、民居當作實物教材,多次派師生前來實地考察、研究。有關方面將祁縣古城概括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個圪道,四十個大院,萬餘間房室”。其間有與喬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馬家等十二處。
   
    祁縣古城東西長850米,南北700米,周長三公里,整個城池形同佔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説。舊時城墻磚砌到頂,外築護城河,設四道城門,門頂築有匾額,東曰“瞻鳳”,西曰“挹汾”,南曰“憑麓”,北曰“拱辰”,十分雄壯。雖然因戰爭的破壞和風雨滄桑,城墻不復存在,但城內建築保存完好,風韻格局依舊引人注目。
   
    整個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廟、古店舖、古民宅于一體,結構合理,而且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組成了一個建築宏偉、完整的古文物群。這是祁縣明、清時期商業興盛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縣城構築、街道規劃、民宅建設和商業網點佈局不可多的的實物資料。
   
    1994年一月,祁縣古城被國務院批准公佈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將以其輝煌的歷史,永垂史冊,以其燦爛的今天,光照後人。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