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老字號--天福號肉鋪 |
|
|
|
|
|
天福號始創于清幹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由山東人劉鳳翔創辦。據説,天福號的成立還有一段故事。 在乾隆三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領孫子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牌樓東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鋪,經營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但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一直不景氣。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劉家獨自經營。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劉鳳翔認為這字確有功底,並含有“上天賜福”之意,正好用作字號來招攬生意。於是他買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飾,懸于自家小店門楣上,果然氣派非凡,頓使小店生輝。從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評“天福號”三字的書法,顧客漸漸多起來。小店以此命名後,生意日漸興隆。“天福”果然降臨。 天福醬肉得偶然 過去的熟肉鋪都是夜間製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他心裏十分著急,反復加工整理,勉強出售,沒想到刑部一位老爺來買,當場吃過後説今天的肘子不同往常,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口味香綿,聲稱下次還要吃這樣的肘子。不一會兒,又有宮內的宦官打發人來買肘子,劉抵明只好把這些煮爛的肘子送進宮去。肘子送走後,他心裏七上八下,生怕大禍臨頭。然而,又一次福從天降,下午這宦官打發人來,説今兒的肘子比以往的好吃,讓以後天天做這樣的肘子。 此後,劉抵明就在這鍋肘子製作過程的基礎上認真研究,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並在選料、加工上越來越嚴格,醬肘子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慈禧太后嘗過這醬肘子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一塊進宮腰牌,規定每天定量送入宮中。從此,天福號的醬肘子就成為清王朝的貢品。 天福號肘子的製作:天福號醬肘子選料嚴格,採用生長一年半左右的仔豬前腿,每只豬三斤半至四斤半,個頭大小、肉質肥瘦、肉皮薄厚要基本一樣;配製老湯的輔料花椒、桂皮、生薑等要産地固定、新鮮整齊;生産工藝一絲不茍,精工細作。從而形成了醬肘子、醬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濃香醇厚的獨特風味,在京城獨樹一幟,經久不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