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避風、抗震的白族民居 |
|
|
|
|
|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平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佈局則採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挂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境優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築。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幹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大宇。四週山墻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面富於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築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鬥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剔透、精巧優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白族的住宅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瓦房,平面結構多以“三房一照壁”為主,少數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兩種建築形式的屋面均用筒板瓦覆蓋,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排架”(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後三方用土基墻圍護,前面及中間用木板為隔,山墻到頂,屋面挑出的(建築上叫“懸山”)較山墻直出屋面的(建築上叫“硬山”)為多。“硬山”構造有防止鄰居火災波及的作用。在“排架”間和樓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後均有一根通穿的機,當地叫做“穿枋”,它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聯成一個整體,與照面枋、檐口挂訪和落地橋相互作用之後,增強了抗震能力。 大理是個多風地區,每年出現大風口數既多,風力又強,尤以下關一帶,最大風速可達12級(即每秒鐘風速在40米左右)。這種勁風,在我國內陸是很罕見的。在與自然作鬥爭中,白族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常年多是偏西的風向,他們就將主房的佈局坐西向東,門窗都開在向東那面,風從屋後吹來,自然不易進入室內。對於從其他方向吹來的風,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組合形式來解決。白族建築的照壁比較高大,主房、廂房和廳房一般是層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到互為屏障的作用。由於從房屋坐向,平面組合到立面處理,都為避風步步築防,所以並不為勁風所煩擾。此外,充分利用當地盛産的鵝卵石來砌墻,也是白族建築的一大特色。有關使用大量卵石來建造南詔國太和城的建築,早在1000多年前的《蠻書》曾有這樣的記載説:“……老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裏不斷”。千百年來,白族勞動人民由於長期使用卵石築屋的結果,一方面積累了一套傳統的砌築經驗,另一方面又處理了每年從蒼山十八溪隨山洪衝下積存的大量卵石。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諺説:“鵝卵石砌墻不會倒”。這是讚譽白族建築聰明和智慧的生動寫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