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民間故事   


七夕的古老傳説

滄州鐵獅子的傳説

呂洞賓與紹興香糕

三山不見、九橋不流

魚峰山與劉三姐的傳説

牛郎織女

冰糖葫蘆傳奇

下雪的來歷

蘇州街和泉宗廟

上方寺和下方寺

正月十五挂紅燈的傳説

“晾經石”的傳説

丹頂鶴頭上的“鶴頂珠”

雙拋橋傳説

“壓歲錢”的傳説

思兒亭與慘惻橋

雙門前三獅朝五虎

傳説中的幔亭招宴

北海“潿洲沙”

泰山石敢當

珠還合浦

大王和玉女動人的愛情故事

“三姑岩”的由來

“趙州石橋什麼人兒修”

"扎龍"與丹頂鶴

彭武、彭夷開闢武夷山

口弦琴與石頭姑娘

四姑洞與自滿臼

姚縣令審石頭

馬頭琴的來歷

冰塊和水晶

神筆馬良

三戲海龍王

峨眉四女圖

白蛇傳

孔雀公主

牛郎織女

曹衝稱象

百鳥朝鳳

三過家門

百褶裙的傳説

雷公山頂水井的傳説

黔東南龍舟節的傳説

苗王的傳説

八仙橋

兩鄰遇鬼的故事
宜興紫砂壺的故事

    江蘇省宜興縣丁蜀鎮有“千年陶都”之稱,蜀山鎮的特産紫砂壺,更是譽滿中外。説起紫砂壺,當地人會異口同聲地説到龔春,並且,還要提起他製作的供春壺和荷蓮蛤續壺來。
    龔春是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天資聰穎,手腳勤快,還常到離家不遠的一座小廟內玩耍,順便幫著老和尚做些雜活。老和尚很喜歡他。老和尚是遠近聞名的制陶師傅,所以龔春長到十七八歲時,他爸領著他到廟裏,要孩子拜老和尚學手藝。老和尚連連拒絕:“難呵,學會這個行道,也難混到碗飽飯吃。”其實,是怕傳了手藝,丟了飯碗。
    龔春拜師不成,就千方百計留心學,刻苦記,還把老和尚製作的大小壺樣默繪成圖;以後,就自己動手製作茶壺。沒有好泥,他就挖地下深處的泥土來做。
    一天夜晚,他看到月光照在桃樹虬枝節疤上的投影,十分別致,看著看著,忽然心裏一亮:這不是象一把從未見過的新式茶壺麼?原來,最早的紫砂茶壺都是光坯,相傳蘇東坡製作的提梁壺也不例外;後來,制陶技術雖然有所發展,但也只不過是雕刻一些淺花。要以桃木節疤為壺身,飾以桃花桃葉,就得鑲上圓雕一樣的堆花。能作得成嗎?龔春決心闖一條新路。
    紫砂泥只有丁山鎮黃龍山洞裏才有,可是價錢太貴,龔春買不起。他想了又想,突然想起老和尚制壺後每天洗手的小水潭來。急忙趕到那裏,伸手往水裏一撈,小水潭裏果然淤積了厚厚一層極細極柔的紫砂泥。他喜出望外,急忙用木勺舀在盆裏,不厭其煩地篩、淀、壓、碾,製成乾濕相宜的精料。
    説不清龔春到底花了多少工夫,一把從未見過的茶壺終於製成了:壺身酷似桃樹虬枝的節疤,蒼老道勁;壺嘴和壺把都有小技配置,自然天成;壺身兩側堆以怒放的桃花和修長的桃葉,維妙維肖,幾可亂真。再配上黑黝黝的紫砂,色調古樸高雅,開創了紫砂工藝的新風格。
    龔春抑制不住滿心的喜悅,捧著新制的茶壺,恭恭敬敬地去請教老和尚。老和尚見了,雙目一亮,連聲讚嘆:“好壺,好壺!後生可畏!”當即取名為“供春壺”。含義有兩個:一是取桃花奉春神,一是和龔春名字諧音。
    新穎別致的供春壺成為遠近暢銷的名牌貨,龔春的名字隨著供春壺的“足跡”也傳開了。
    消息傳到知府那裏,貪婪的知府大人特地把龔春請去制壺。龔春原本是從不巴結奉承權貴的,誰知這回見了知府大人後,竟破例允諾了。他用了整整三個月時間,精心製成了一把別具一格的荷蓮蛤模壺。這把壺用曲卷的荷葉做壺身,用蓮蓬為蓋,更奇特的是蓋頂立著只張著大嘴的癩蛤蟆,活象知府大人的那副尊容!作工細緻,栩栩如生,成了紫陶工藝的又一傑作。
    龔春製作的陶器珍品,幾百年來始終在民間輾轉保存。建國後,收藏供春壺的老藝人——據説是龔春的第二十代徒弟——把供春壺獻給了人民政府,陳列在南京博物館裏;至於荷蓮蛤摸壺呢,也被保存下來,陳列在宜興明瓷公司的産品陳列樓裏,妄想吃天鵝的癩蛤模,依然是對那些貪婪無厭者的絕妙諷刺。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