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馱穀子一馱梨 |
|
|
|
|
|
秋天,果滿枝頭,地鋪黃金,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洱源縣風羽、花碧壩子裏,金色的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閃爍著耀眼的金輝,散發出醉人的清香,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田頭地尾不時地飛蕩起串串笑語,陣陣歌聲。在一聲高一聲的白族調中,時而傳來一陣陣“換梨羅”、“換梨羅”的喊聲,只見一群群身著彝族服飾的男女吆著馱著梨的騾、馬邊走邊喊。那些開鐮收割、捆紮搬運穀子的人們,只要一聽見“換梨”的喊聲,不管手中活許多忙,都不約而同地暫時停下手中的活計,抱起幾把捆紮好的谷把走到田埂上,在路邊等著換梨人。隨之,雙方就講起“價”來,五個一把?”、“四個一把”、“換不換?”、“換”。 雙方講價、討價。常常隨著飛起一陣陣爽朗的笑聲,雙方很快地就在友好的氣氛中做完了“生意”。那些穀子已收割完的人家,見換梨做人來了,要向鄰里借穀子來換,要麼乾脆把換梨人領回家去換。這就是當地群眾與彝族群眾特有的換梨風俗。這種““交易”。據説由來已久。原來,與鳳羽、花碧壩相隔百十里的大松甸一帶,雖是高寒山區,但這裡的彝族群眾培植出一種名叫“甘汁梨”的梨。這種梨皮薄、肉厚、汁多香甜,貯藏半年不壞,特別是貯藏到春節前後品嘗,味道更美更香甜。因此,每年一到秋收季節,大松甸的彝族群眾就哈著騾馬,馱著梨到風羽、花碧壩換谷把,馱來一馱梨換回一馱谷把,因此至今鳳羽一帶的白族群眾中留傳有“一馱穀子一馱梨”的俗諺。説明兩相交易,互不吃虧。這雖是一種有趣的交易風俗,但它説明和反映了彝白群眾友好往來的風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