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八月十五漁潭會 |
|
|
|
|
|
漁潭會是滇西僅次於三月街最大的物資交流會,以經營嫁粧為主。會期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因八月十五日始會,又稱“八月十五會”。地點在洱源縣沙坪漁潭坡,1980年,會址遷到北距沙坪3公里的沙壩。屆時,各地商人結棚為市,交易物資以著名的鄧川奶牛、劍川木雕傢具、騰衝玉器、白族婦女金銀首飾、民間剪紙、挑花刺繡品等為主。大理地區白族人民的婚禮多在每年秋收後舉行,漁潭會剛好在秋收前舉辦,凡要嫁娶的人家都要到漁潭會備辦結婚用品,故漁潭會又稱“嫁粧會”。會期成雙結隊的白族男女青年雲集漁潭會,採購金銀首飾、玉器用品、箱箱櫃櫃和桌椅等傢具以及電視機、收錄機、單車、手錶等高檔商品。外地商賈雲集漁潭會,則購買鄧川乳牛、騾馬、耕牛和藥材等地方土特名産,外商多來自山東、河南、陜西等省市和省內思茅、臨滄、保山。麗江、中甸等專州。會期還有前來觀光旅遊的外國人和港澳同胞,他們在漁潭會選購各自喜愛的商品。會期,漁潭會組委會還舉辦各種文體活動,豐富與會群眾的生活。 據考,漁潭會始於唐代。相傳唐永徽年間,在漁潭坡油魚洞中,有一條修煉成精的紅魚精,經常到洱海中興風作浪,傾沒漁船,傷害漁民,當地人民苦不堪言。一天,觀音路過漁潭坡,紅魚精正在洱海中興風作浪,只見洱海上空烏風暴雨,漁潭坡上飛沙走石,一艘艘漁船沉沒海中,無數漁民葬身海底,於是觀音拋出一張大網將紅魚精罩住,頓時風停浪止、晴空萬里。觀音制服了紅魚精,與紅魚精約法三章,準它于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出洞活動一次,其餘時間均在洞中,魚精—一應允,於是又把它放回洞中。為防止紅魚精出洞後再興風作浪,觀音讓當地漁民于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紅魚精出洞這天在漁潭坡上趕會,交易捕魚網具和魚叉,當紅魚精出洞時,看到熙熙攘攘的漁民們在交易捕魚網具時,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祟。隨後漁潭會由交易捕魚網具發展為物資交流大會。至今在漁潭會開始的頭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日清晨,漁民們仍在漁潭坡油魚洞的青官廟前的兩棵大青樹下,交易漁具,當太陽出山後即散,轉為交易其他物資。交易漁具這種習俗,相傳就是唐代漁潭會習俗的遺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