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鄭州 |
|
|
|
|
|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介於東經112 42`~114 14`,北緯34 16`~34 58`之間。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鄭州市轄6區5市1縣,面積7446.2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14.8萬。其中城區面積1010平方公里,人口205.7萬。 她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商代中期,鄭州曾為都城,城址在今商城。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鮮(姬鮮)於此,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周公攝政後,管叔因勾結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春秋時期鄭州屬鄭,稱管邑,為鄭大夫子産的采邑,又稱東裏。戰國時期,鄭州初屬,後屬魏。秦統一中國後,在滎陽(今鄭州邙山區古滎鎮)設三川郡。西漢時期隸屬河南郡,改稱管城,屬中牟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管城仍屬中牟縣。北周武成元年(559),屬滎州。隋開皇三年(583)改滎州為鄭州。自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開皇十六年(596),管城從中牟劃出單獨為縣。鄭州改稱管州,州治亦由成皋遷至管城,轄管城、成皋、滎陽、新鄭、苑陵等12縣。大業二年(606),復名鄭州。唐武德四年(621)分置鄭州、管州。鄭州州治成皋,管州州治管城。貞觀元年(627)廢管州併入鄭州,州治成皋。貞觀七年(633)州治遷移管城。北宋建立後,由於鄭州地近京師,屬京畿路。崇寧四年(1105)廢鄭州建置,建為西輔,從而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併入鄭州。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鄭州文物古跡眾多,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擁有距今8000年的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夏都陽城遺址和商城遺址等。早在3500年前,這裡就是商王朝的都城。那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和陶瓷業已相當發達,是商代中期中華文明的中心。鄭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 鄭州又處於軍事交通要地,北控黃河、西扣潼關、南達荊楚、東連淮海,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發生過許多次重要的軍事爭奪戰。鄭州也是具有革命傳統的現代歷史名城,二七大罷工就發生在這裡。 鄭州的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以少林寺、中嶽廟和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以黃河瀏覽區、黃河大觀和水河村原始村落遺址為主的黃河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區,以及浮戲山區景區、環翠峪風景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勝古跡,均以其獨有的神采魅力吸引八方來客。 鄭州地處南溫帶,屬於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64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7.3℃。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為-0.2℃。春秋兩季天高氣爽,百花齊放,為旅遊最佳季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