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鄉村飯場 |
|
|
|
|
|
到中原的農村旅遊做客,你會發現鄉民中間有一種很特殊的風俗,即吃飯的時候,很少有人圍桌而坐,吃飯的地點多在飯場。所謂飯場,就是固定的吃飯場所。夏天都在蔭涼的大樹下,春、秋、冬三季多選擇空曠背風的向陽處。每個村子都有幾個固定的飯場,飯場是約定成俗形成的,沒有特殊原因,飯場的地點輕易不會改變。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東家短,西家長,端起碗,攆飯場”,指的就是這種到飯場吃飯的習俗。俗語中的“攆”是“到”“去”的意思。每天“飯時”一到,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一手端湯,一手端菜拿饃,三五成群,陸陸續續涌到飯場,或背靠墻根,或倚樹而蹲,或將鞋一脫,坐到鞋上;也有三人一堆,五人一夥,將各自的小菜湊在一起,相互品嘗。到飯場吃飯的人多端粗瓷大碗,俗稱海碗。若飯碗太小,需一趟一趟回家盛飯,都嫌太麻煩。再説,飯場裏話題繁多,氣氛熱烈,若話題至高潮處沒了飯菜,豈不減了興致。所以,趕飯場的人儘量端大碗。吃飯時,人們一手端碗,一手執筷,端碗的手心內還可以放下一個大饃。若是高梁面窩窩,人們將窩窩朝下,底朝上,在凹窩內倒入蒜汁和辣椒。農村人飯食品種單純,菜的花樣也不多,所以到飯場聚餐非常容易。 飯場中,大家邊吃邊談,邊談邊樂。東家長,西家短上至國家大事,下至村內新聞,無所不談。這種飯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排農事、交流信息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