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淺説中國古硯 |
|
|
|
|
|
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研磨器"研製顏色、繪製圖案。至西漢時,制硯有了顯著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風格渾樸,造型生動。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圓形、方形等。魏晉時,出現了瓷硯,多為青瓷硯,硯堂無釉,以利研磨,其形多為圓莆蹄足。 隋唐以後,由於制墨工藝的發展,墨質漸優,可不用研石,對硯的要求相應提高。唐時硯質、硯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盛行龜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硯。名硯石相繼出現,如廣東的端硯、山東的紅絲硯、甘肅的洮硯等。這些硯材堅實、細膩、滋潤、發墨,並具有各種研美的紋理,如端硯有魚腦凍、蕉葉白、冰紋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硯,尤其珍愛端石。當時石硯的只要式樣是"抄手硯",將硯背部分挖空,便於挪移,既輕且穩。陶硯漸為石硯所取代,但澄泥硯仍有發展。宋硯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元硯雕刻風格比較粗獷、渾樸、自然。 到明清時代,我國的制硯工藝更趨精湛,名硯佳品不斷涌現。明硯講究自然,出現了隨形硯,因材制硯,形式多樣,有蓮葉、人面、新月、古錢、瓢、錢等等,造型、雕飾古樸典雅。清硯講究精雕細刻,出現了許多石硯之作。當時,還非常講究硯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及年代、石坑、題銘等,硯已由實用轉為藝術欣賞和珍藏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