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華夏服飾   


從長衫馬褂到西裝革履

陜北傳統服飾—肚兜

四楞小花帽

阿壩藏族喜歡昂貴的飾物

赫哲族的魚皮服

歷史悠久的文昌木屐

“則高利”和長裙

阿昌族的衣著民族特色最濃

察哈爾蒙古族穿戴習俗

景頗族服飾

基諾族喜歡戴大耳環

滿族婦女不纏腳

獨龍族獨愛麻布衣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

彝族服飾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俄羅斯族只有未婚少女才露發

納西族摹擬青蛙剪裁衣服

塔吉克人喜歡紅色
福州婦女髮式的演變

    福州人對婦女的稱呼分依妹、依嫂、依母、依婆四個層次。早年人們對各層次婦女的稱呼是很講究的,弄不好會遭人白眼,甚至被人咒罵。比如,該稱呼依嫂的稱呼依母,該稱呼依母的稱呼依婆,把人家稱呼“老”了,豈不惹人不滿?這其中最為犯忌的要算是把依妹錯呼為依嫂了。
    
    如果犯這樣的錯誤,遭人罵還不敢還口。早年的依嫂和依妹(即已婚和未婚的婦女),從她們所梳的髮式上是可以看出來的。早的不説,單從清末民國初來看,已婚婦人梳髻,未婚姑娘打辮子,這是公認的裝扮習俗,誰也不能違反。梳髻的尊稱依嫂,打辮子的呢稱依妹,標誌明確,界線清楚,一眼就可看出,誰也不會喊錯。不過有時由於姑娘本身不夠檢點,有時也會鬧誤會。據説過去有位未婚姑娘因夏天太熱,把辮子盤在頭上,然後用一條簪插住。她在門前乘涼,一過路男子因不懂路徑,問姑娘:“依嫂!這裡到南臺……”姑娘聽此呼喚,臉紅眼睜,怒目以對問路人,並把盤在頭上的辮子解下。問路人見了連説:“對不起,對不起!”紅著臉跑開了。
    
    大約到了二三十年代,已婚婦女的髮式,從梳髻慢慢地被時髦的燙頭髮所代替。姑娘出嫁前一天,由女友或親人陪著去理髮店燙髮,燙完後走到街上,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的人都明白她要做新娘了。這一時期依嫂、依妹的髮型界線還是清楚的,人們“依發”稱呼也犯不了錯誤。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十七八歲的未婚姑娘也燙頭髮了,而有些當了媽媽的依嫂還照樣打辮子。當今婦女的髮式美化、開放化、多樣化,使我們這個時代的婦女變得更美了,要從髮式上來判斷依嫂和依妹就更難了。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