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工藝收藏   


瓷胎竹編

最理想的飲茶器具──紫砂壺

黎族紡織工藝

雨花石—觀賞石中的一朵奇葩

“天南貢品”——椰雕

風箏的起源

木版年畫

北京皮影

宣德爐

聞名天下的景泰藍工藝

竹刻藝術

北京絹人的誕生

鼻煙壺

木雕

唐三彩

剪紙

刺繡
淺談中國古墨

    墨,文房四寶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商代或更早,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礦物顏料在甲骨文上書寫文字。秦代有了人工製造的煙墨。東漢時發明了墨模,使墨的樣式趨於規整。三國時魏國的墨非常精緻,被譽為"仲將法墨"、"百年如石、一點如漆"。
    
    唐代,我國的制墨業空前興盛。當時制墨的技法、造型、題識、墨模雕刻都頗講究,著名墨工不斷出現,如祖敏、奚超、奚超珪(超之子)等。奚氏父子創造了搗松和膠等技術,大大提高了墨的質量;他們制的墨"堅如玉,紋如犀"、"豐肌膩理,光澤如漆"。
    
    漢唐多為松煙墨,宋時發明了油煙墨。著名墨工張遇、梁杲、葉茂實等制的墨"清墨不凝滯"。元代墨模雕刻風格渾樸雄健。
    
    明代,我國制墨業更加發達,代表人物有羅小華、汪中山、程君房、方于魯等,他們爭奇鬥勝、名墨紛呈。這時期油煙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羅小光發揚光大桐油煙墨法,色黑有光,藏之越久越黑。汪中山創造了集錦墨,藝術性極強。方于魯善用名貴藥料配和油煙制墨,清雅芬芳,久不變質。程君房創造"漆煙"制墨法,所制的墨更為精美,色澤奪目,有"堅而有光,黝而能潤,添筆不膠,入紙不暈"之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文物部門在考古發掘中,先後出土了多件古墨珍品,今國際文物界和收藏界震驚。如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代馮道真墓出土的"中書墨",墨呈牛舌形,長24厘米,寬5.5厘米,厚0.7厘米;一面陽文篆書"中書省"三字,一面隱起一龍,在奔騰中做回首戲珠狀;雖埋于地下700餘年,仍色澤沉穆,綺麗可愛;字體和飾紋十分清晰,洵稱絕品。傳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如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程君房"歸馬放牛圖墨"等。
    
    經過數千的持續發展,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歷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賞,墨已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內涵的文品。
    
    當今,名墨的收藏更是成為一項高雅的藝術投資行為,一些名墨以其特有的風格和藝術魅力受到國內乃至國際收藏者的青睞。甚至,成為一些國家博物館和社會名流競相收藏的珍寶。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