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中華民居   


豫西天井窯院

北國冰雪建築文化

靜悄悄的團山村

海南傳統民居

上海的民居最風情

水鄉同裏

侗族風雨橋

草原牧民的住房

天井式窯院

哈尼族蘑菇房

羌族的碉樓

神奇的客家土樓

走進傣家竹樓

苗族吊腳樓

納西族民居

白族的民居建築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長沙

桂林山水甲天下

北京
北京的衚同

    北京有多少衚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衚同是元朝的産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同——據説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説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衚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嘆:“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裏有大街,有衚同。大街、衚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遊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乾淨倒是乾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衚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衚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衚同”有11條,“井兒衚同”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衚同、米市衚同、油坊衚同、鹽店衚同、醬坊衚同、醋章衚同和荼兒衚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衚同、銀絲衚同、銅鐵廠衚同、鐵門衚同和錫拉衚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衚同國,人覺得塌實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