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民族故事  
冰塊和水晶
神筆馬良
三戲海龍王
峨眉四女圖
白蛇傳
孔雀公主
牛郎織女
曹衝稱象
百鳥朝鳳
三過家門
百褶裙的傳説
雷公山頂水井的傳説
黔東南龍舟節的傳説
苗王的傳説
八仙橋
兩鄰遇鬼的故事
銀子和歌聲
西藏商人和印度商人的故事
要找桔子姑娘,需要有金子的心腸
四姑洞與自滿臼

    縣城北楓樹頭山背面,有一小小的尼姑庵,庵前幽篁修竹、林木掩映。很早以前,庵裏住著一老三少四個尼姑,人們稱之謂“四姑洞”。卻説這四姑洞屋宇不廣,菩薩不多,因而平常香火不盛,善男信女光顧者甚廖,四個尼姑過著“一日三餐粥,碗碗照清影。不聞油味,惟聞聲嘆息”的清苦生活,日日誦經文、敲木魚、擊鐘罄,只望早日修成正果,歸列仙班。
    
    洞前有一石臼上積下厚厚一層灰塵,卻也不去理它。一天黃昏,一老三少正圍坐在昏黃的菜油燈下,嚼著鹹菜,喝著薄粥,聽聽得輕輕的敲門聲,四人驚奇地抬起頭來,老的望著少的,少的盯著老的,眼神裏不約而同的流露出:“這麼晚了,還有哪位施主上門燒香拜佛?”遲疑間,又響起二聲輕輕的叩門聲,同時傳進一聲蒼老的有氣無力的詢問:“裏面有人麼?請開開門。”門開處,門口立著個白髮蒼蒼、身體傴僂、老態龍鐘的老嫗。老居強起身單掌立胸、打個問訊:“老施主進來請坐。”老嫗蹣跚著走進門來,顫抖抖的往凳子上一坐,一雙眼睛卻盯著桌上的一盆薄粥。老尼姑已會其意説:“老施主想必還未用過晚齋吧,如不嫌棄,將就用之如何。”老嫗聞之,也毫不客氣的説:“如此甚好,老身叨擾了。”拿起桌上空碗盛起粥來,不用筷子不夾菜,“唏哩呼嚕”三、二口就喝了精光,喝了一碗又一碗,直到粥盆見了底,才抹抹咀巴説:“老身露醜,真是使各位師太見笑了。”吃過晚飯,閒談中得知老嫗姓李,台州府人,是前往天台山國清寺伽藍殿燒香許願的,走到這裡已是筋疲力盡,饑腸轆轆、口渴難耐,看到這裡有燈光,才來討口水喝。老尼姑聽後勸老嫗宿在這裡,明天起早再去國清寺。老嫗聽説離國清寺還有四、五里,客氣一番,也就留宿在四姑洞不提。
    
    卻説老嫗年高體弱,經過一天的跋涉,至半夜渾身發冷發熱害起病來。一聲聲呻吟聲驚醒了老尼姑,趕快過來探詢,一摸老嫗額角,燙的嚇人。忙叫一個弟子起身去取些祛寒散熱的草藥來,熬成半盞濃濃的藥汁叫老嫗服下去。至第二天熱已退下不少,只是渾身乏力。經過四人的三、四天料理,老嫗身體已基本複元。臨行前,無以為謝,看到洞口積滿灰塵的石臼,遂叫一少尼把石臼清洗乾淨,口中唸唸有詞,最後往石臼上吹了一口氣,對四尼説:“你們均有慈悲心腸,一心向佛。我看你們生活清苦,一年到頭難得有次白米飯吃,現在這石臼只要每天放入一把米,第二天就能生出白米來,夠你們四人吃一天,而且一天有二餐白米飯,作為給我幾天來照顧的報答。不過萬事以心安為本,不可生貪慾之望,切記、切記。”
    
    老嫗離去後,四人將信將疑。至天晚,疑惑當作可信行,抓一把米放入石臼中。第二天天色剛明,四人迫不及待來到洞口察看,一看之下,不覺大喜過望,石臼中果然已是一滿臼白花花的大米。從此四人不必天天喝薄粥,每天能吃上二餐幹飯,不過,菜蔬還是老樣子,不是鹹菜就是青菜。日子一久,老尼姑心下細細思量,石臼如此靈驗,何不把它鑿大一些,能多生出些白米,多餘的拿去換些香油、香菇、筍幹之類,改善改善伙食。她把這個主意對三個弟子一説,三個弟子一致贊同。説幹就幹,三人找來工臼的穴整整擴大一倍有餘。四人心裏別提多高興。苦日于可熬到頭了。巴不得等到天色灰暗下來,忙忙的抓了一大把米放入石臼中。四人在夜裏均做著同一個美夢,夢見石臼內白米嘩嘩的流出,溢到地上堆成座小山,雇來的人工一擔擔往外挑,香油、山貨一擔擔的往洞裏運,忙得四人滿頭大汗,應接不暇。第二天早晨,四人迫不及待的前往洞口察看,一看全都呆住了,只見石臼裏還是那把白米,可憐地在臼底留著,不見白米滿起來。從此以後,“自滿臼”再也不會自滿白米了。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