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風俗禮儀   


雲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麗江壩區納西婚俗

中秋佳節搏狀元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土家族的迎賓禮

客家的"崇九"風俗

一小撮童發,能換一隻羊

乳名、搶名、討名

一馱穀子一馱梨

白族搶“處虛”

藏區的絕對禁忌

吃的禮俗和禁忌

撐傘與新郎

瀘沽湖摩梭族成丁禮

討休錢與搬新娘

先“嫁”後“娶”的婚俗

老北京的門神

鄉村飯場

果子節與兔爺攤

供花、門神和挂線

茶山瑤的“爬樓”

高山牧民的婚禮

紅喜蛋

“察恩特宴”與“偷酒杯”

“落草”之俗

冬至祭典與消寒會

毛南正月十五“放鳥飛”

水酒浸泡的婚禮

四月初八趕天狗

景頗山上“串姑娘”

彝族潑水迎親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愛方式

“三旦”和滿月

壽桃包和太平面

藏區的絕對禁忌

熱情的黎族人

奇特的“背冰亮膘”

奇特的捕魚技巧

中國奇特的跪拜禮

吳屯“喝”茶

熱情的維吾爾待客禮

海南客至敬檳榔

雲南十八怪

滿周歲的“抓周兒”風俗

有趣的獨龍族説婚

見面禮種種
畬旅婚姻習俗

    解放前,在畬旅中,大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同時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曾盛行過封建買賣包辦婚姻,父母有包辦子女婚姻的權力。雖然有山歌作媒的風俗,但最後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舊時,畬族人民只準在本族盤、藍、雷、鐘四姓中通婚,原則上同姓不婚,因為姓氏少,居住分散,所以也允許同姓不同香爐(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結婚,其中和五代以外平輩通婚現象比較普遍。
    
    由於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在過去,畬族不準與漢族通婚。若是那家和漢族締結婚姻關係,就要遭到親友和社會的仇視和孤立。解放後,民族政策得到落實,現已實行和漢族通婚。畬族男女婚姻雖然聽從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戀愛還是比較自由的,可以互相見面、約會、唱歌、定情。無情則無歌,情歌被稱為“緣歌”(意即結姻緣的歌)。一般都是在祭祖活動中,或參加別人婚嫁的場合中,或在山上、河邊、趕集等公共場合裏,或男女雙方在勞動中,或去親戚家玩,通過對歌,互相熟悉,逐步建立感情,經過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訂下終身之愛,然後就是回家告訴父母,托媒説親,最後送禮定婚了。
    
    在畬族人民中,至今還保留著古老而有趣的婚禮風俗。其儀式簡單而古樸,特別是在整個婚娶過程中,以唱歌貫徹始終,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習俗。婚嫁迎娶那天,新郎領著“行郎”和擔著酒菜、彩禮的“赤郎”,到新娘家來“叫親”。一到新娘家門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們拿著板凳和衫樹刺,攔住他們,這叫“攔赤郎”。這時,媒人要放雙響爆竹,拿出一雙紅包,才能讓新郎進門。可是,女方又關起大門,唱起《攔門歌》,唱畢,男方的“行郎”唱起《開門歌》,女方才開門迎人正堂。這對,新郎不能入座,要站在右邊,由女家長輩老人前來問好。然後一起向香火堂上作揖禮拜,再由煤人、行郎帶著新郎,向長輩老人一一鞠躬敬禮後,到左邊入座。
    
    接著,“行郎”一邊唱著《接親歌》,一邊將男方擔來的禮品,一一清點給女方。然後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腳水,來接待男方喝茶、洗腳,這叫《脫草鞋》。喝茶、洗腳完畢,“赤郎”把已備好的一隻“對盞雞”呈放在香火桌上,以示祖宗過目。同時,唱起《對盞歌》,還要送給女方主人一隻小紅包,表示謝意,俗稱“剪刀包”。上述禮儀完成後。“赤郎”就去女家灶頭點火起廚。這對,女方要舉行“考赤郎”活動。有的地方叫“借鑊”。這時,女家將灶房內一物用具都藏起來了,灶頭上空無一物。“赤朗”要唱著借鑊語,向女家借用具,如借一付挑水桶,則唱“灶庭黃雲載水一對”;借鑊灶,則唱“四四方方一品墻”;借火鉗,則唱“姊妹不分一對”;借鹽,則唱“海上白糖……,要唸唱四十多句的借鑊語,才能把廚房灶間裏使用的東西借全。客人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得有理,點頭稱讚;講得不達理,還要重復唱念。如借不齊,由“赤郎”求情,主人方拿出借用。用具借完後,當“赤郎”去洗鑊和點火時,姑娘們偷偷把糖撒在鑊內,讓“赤郎”洗不乾淨;又將柴火弄濕。讓“赤郎”點不著火,盡情作弄“赤郎”,嬉耍為戲。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時,“行郎”叫人連連打統,催促新娘上田。新娘開始梳粧,先洗過臉,由一個人替她梳粧,兩個人提著燈照著。在整個梳粧過程中,包括脫下女兒裝、穿上新娘服、梳頭、包羅帕、插銀花,歌手們都圍著不斷地唱。新娘做什麼,歌手唱什麼,以山歌來戲弄新娘。這裡要介紹一下畬族新娘的頭飾——鳳冠。其冠呈尖角狀,頭冠外扎四條用數百顆白礬珠綴成的珠帶,額前是一塊形契牌,上纏三塊小銀牌,冠下披一條約一尺長、一寸寬如紅綾帶。鳳冠左右插有各種小件頭飾。如銀一耳簪、銀釵、耳挖、耳環、銀牌、銀項圈,銀鏈等。其飾有“九連環”、“九子十三孫”等名稱,含婚後發子旺孫之意。
    
    相傳,這是畬族始祖盤瓠妻子三公主的結婚頭飾,亦稱“龍髻”。當新人梳好頭,帶上鳳冠後,由陪人扶送到中堂,先向父母行跪拜禮,再與新郎交拜,然後祭祖,大家圍坐唱拜。父母受拜後,先唱《請女歌》,大意是女兒出嫁,今天最後一餐飯,專為女兒送行。然後又唱《嫁女歌》,追憶往昔撫育子女的辛勞。這時男家又放起鞭炮,催新人登程。新娘含了三口砂糖飯,拜了先祖靈牌,映了鏡子(見鏡子有影,諧音“有孕”),就拜別父母和親友和新郎步行上婆家去。
    
    舊時,大都步行當轎,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各人手中都拿一把雨傘,兩人一邊走,一邊以歌代話,互訴愛慕之情。後來受漢族影響,也坐起花轎。在上轎前,娘家捧給她一盤稻穀,由她邊唱邊撒,將五穀灑在廳堂四方,祝願自家糧豐畜旺,日子美滿,爹娘福壽雙全。唱罷,親人擁姑娘上轎。新娘到了男家,花轎停落在大門口,一對接姑上去接新娘。她們身挂紅袋,用袋內裝的炒熟的豆米和茶葉(俗叫“轎米”),撒向花轎內,認為橋米會化作五色銀,象徵吉利。撤完轎米,用鎖打開橋門。手牽新娘出轎。然後新娘踏著紅袋進入正廳。這時,由婆家挑選一位父母雙雙健在的姑娘,端著一隻木盤,上放一碗卵茶,遞給新娘。
    
    新娘只能低頭飲茶,不能吃卵。若吃卵,則認為不穩重。會受到丈夫和鄰居的歧視。當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來婆家的)吃掉卵茶後,新娘將一事先備好紅包放到盤上,叫“卵茶色”,男女嬉鬧,對歌要持續三天三夜。在對歌中,如答錯了,要往臉上抹鍋灰,往往引得哄堂大笑。更有趣的是婚後新夫婦第一次回娘家,青年男女會擋住路口對山歌,對上,才讓他們進村,對不上,大夥兒還要往他們臉上抹鍋灰。到了岳父家,宴請新女婿,也要對歌一夜,如對不上。那些阿姊阿妹,毫不客氣地往新女婿臉上抹鍋灰,這是表示永遠是我家女婿的標誌。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