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出風暴 回望南極 |
|
《極地跨越》攝製隊南極點分隊2001年12月16日進入南極冰蓋,18日順利完成南極點的拍攝返回愛國者山營地。19日至2002年1月4日被強烈的極地風暴困阻。以太陽能為電源的營地無法進行稿件傳輸。分隊5日撤回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市。
“司南”指北
DC-3運輸機輕巧地落在地球南緯90度上千米厚的冰蓋上。這裡是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的站區。當地海拔高度剛剛超出3000米。《極地跨越》攝製隊的6人南極點攝製分隊踏上南極洲的正中心時,氣溫零下29℃攝氏度,風力4級左右,陽光燦爛。
攝製分隊落地的第一件事是找到地球“最南”的標誌。在離考察站主站區50多米的地方,有12面國旗(南極條約發起國)在雪地上插成一個半圓形,半圓圍著一個1米多高的圓柱。柱子漆成理髮店燈標一樣的紅白色,圓柱頂上是一個锃亮的金屬球。到南極點的人無一例外地要在這裡留影。這是1956年美國在這裡建站時樹立的南極點標誌。
如今的南極點不在這裡。準確的地理極點在金屬球旁邊20多米的地方。地球的自轉軸在一個幾十米直徑的範圍擺動。南極標每年12月31日根據地軸的變化修定一次(有趣的是讀者看到本文時,南極點標又于2001年12月31日重新做了修定。———編者)。2000年的極點標與2001年的極點標相距十多米。極點標是固定在冰雪上的1.20米的金屬管,金屬管上有個銅餅。2001年極點標的銅餅上刻著天蝎星座,紀念2001年在該站工作期間病逝的一位科學家。
攝製分隊在極點標處看到了一個典型的自然現象。總導演亓克君把中國的“司南”放在地上,在中國當指南針使用的“司南”指著北方。具體所指是法國迪蒙 迪爾維爾科學考察站。該站設在東經140度、南緯67度。南極點以外360度都是北方,所以在這個特定的地方出現“司南指北”當屬正常。
南極點匯集了格林尼治世界標準時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區別時差的所有經度,所以世界各地的時間概念在這裡也融合了,只剩下一個長長的白天和一個長長的黑夜之間的循環。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在冬天使用美國中部時間,因為極夜期間與丹佛市美國南極計劃中心聯絡頻繁;夏天使用新西蘭惠靈頓時間,因為美國等外界人員一般從新西蘭乘飛機經美國南極麥克默多站到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於是《極地跨越》攝製隊到達南極點的時間應為惠靈頓時間2001年12月19日淩晨2時16分。這個夏季南極天氣反常,麥克默多航線上的5架運輸機正常情況下應每天到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1-2個架次。此時受極地風暴影響,麥克默多航線已中斷十幾天,所以來自南極半島方向的DC-3降落,引來不少人圍觀。
中國人在南極點
在阿站工作的中國科學家白新華和蕭可成穿得厚厚地跑來,帶著攝製分隊走進站區。白是安徽安慶人,1996年北大畢業,1998年參加美國阿曼達研究計劃,主要研究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已三次到南極,並於1998—1999年在阿站越冬。蕭可成是南京人,1985年南京工學院畢業,現在哈佛天體物理中心工作。兩次到阿站,這次準備越冬。他們在拍攝的鏡頭前請家鄉父老放心,説自己工作生活都很順利。他們告訴攝製分隊,近年來每年都有幾位參加美國南極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到阿站,1997-1998年還有一位中國女科學家在這裡越冬。肩負中國南極考察使命來到過這裡的有高欽泉、橫穿南極洲的秦大河等共三人。2001年12月2日,中國台灣的三對夫婦也乘飛機到過南極點。
沉降的半球形
以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命名的這個考察站像個科幻片中的外星居民點。它在各種科學畫報上的著名的半球形主建築在銀白的冰蓋上只剩下一個淺淺的圓頂。攝製分隊科學家劉小漢説,這個半球形主建築已沉降了近5米。由於人的存在的溫度影響,作為地基的冰蓋緩慢融化,這是讓所有南極內陸考察站頭疼的問題。建築物的基礎受到冰的擠壓移位而變形,每隔幾年就得翻新重建。白新華指著大半球一側的3層黃色建築説,新的主樓已經完成了構築,正在內裝修。
攝製分隊沿著寬斜的雪道進入大大的半球,裏面排列著幾棟集裝箱式二層建築。這種貨櫃式房屋包括站辦公室、電影放映室、閱覽室、可吸煙的帶檯球桌的酒吧,還有一間郵局兼小賣店。鄉村風格的餐廳可供200人輪流進餐。目前是夏季,阿站已超過210人。冬季一般有40多人越冬,今年計劃近60人越冬。南極最大的考察站是美國的麥克默多站,儼然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城市,夏季時人員超過1800人點。
現任站長凱蒂 約翰遜向分隊介紹了站裏情況。她看上去35歲左右,已多次在南極越冬。亓克君把金光閃閃的“司南”複製品贈送給該站時,她開始竟沒敢相信———那東西太漂亮了。凱蒂特地走到半球形建築外的陽光下正式接受這尊中國人兩千多年前發明的指向南極洲的儀器。
攝製分隊在南極點舉行了簡短的儀式,宣示從南極點到北極點大型拍攝工作開始。DC-3向北起飛時,正是南極的盛夏,太陽與極點夾角大致是30度。
6個月後《極地跨越》攝製隊到達北極點時,又正值北極的極晝。如此説來,極地跨越的攝製活動也是一次追逐太陽的旅程。
(葉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