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木舟上溯亞馬孫 |
|
秘魯東部林區,指的就是佔秘魯一半面積的亞馬孫河上遊熱帶雨林。這裡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極地跨越/兩極之旅》聯合攝製隊亞馬孫分隊乘秘魯空軍的水上飛機從依基托斯市飛抵亞馬孫河的兩個源頭馬拉尼揚河和烏卡亞裏河匯合處,換乘木船駛進濕地叢林勾出的寬闊河床。
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量最大的河流。河的上遊是水上世界,旱季河寬12公里,雨季還要向外漫出23公里。水流平緩但很湍急,沿岸有上百個村落。出産木薯和香蕉的旱地很有限,且被水圍作處處孤島。河面上獨木舟穿梭往來,連孩子都把狹長的小舟劃得溜溜地。高原上大山是“神”,在亞馬孫,人們崇拜敬畏的是水。人們洗臉、涮東西,都要先對水畫個十字。
分隊的木船轉入一個叫作庫馬特巴的小支流。這條河汊的“岸”也是水,是長著高大喬木林的棕色淺水。板根、氣根上拱下挂,蘿藤條綿密地纏在樹冠上,形成水上的綠蓋。林梢上時常挂著蜂巢鳥窩,“岸”邊長著直徑一米的王蓮。王蓮的花開在蓮葉的中間,葉子邊緣和背面排列著鐵蒺藜一樣的刺,防備魚兒啃啄。生長在林區的樹獺、猴子、貘、美洲豹都沒照上面,傍晚拍攝著名的凱門鱷魚也沒遇上。分隊只在河邊的亞魯達小村外看到村民收養的小龜、小鸚鵡,它們的父母都被人類獵殺了。釣比拉尼亞食人魚倒很成功。用樹枝擊水,作出小蟲落水的聲音,食人魚就極易上鉤。魚不大,牙齒細小,利如剔刀。
上岸進亞魯達村,分隊遭遇可怕的動物襲擊。無數兇悍的蚊蟲團團圍住隊員,尖利的口器就不把T恤當回事,叮得人人左拍右撓。蚊蟲大大小小,各種顏色,還有半透明的,不一會兒,扛著機器顧不上拍打蚊蟲的攝像師多吉連眼皮帶嘴都腫起來。在旱地的密林裏,節目被告人田野向嚮導埃斯特班學了兩招當地人的本領。一招是把手伸進樹洞裏的白蟻窩,再把爬滿手的白蟻吃掉,以補充蛋白質。田野被一隻活躍的白蟻嗆了嗓子一下,嚼著嘴裏的昆蟲説,還行,有股松香味。還有一招是吹箭,田野深吸一口氣,也能把一尺來長的箭吹得釘在遠處草靶上。埃斯特班説,這種武器最遠射程為3050米。
夜裏躲到防蚊紗帳罩住的木屋裏,耳邊蚊蟲嚶嚶的叫聲攙雜著林間猴子的叫聲。木地板為了防蚊浸了煤油,氣味嗆人。埃斯特班和隊員躺在吊床上拉家常説,以前我們每個村的印第安人都住在一個大木房子裏,每戶各佔一小塊空間。每人幹自己的事,有的打魚,有的捕獵,有的釀酒。大家把收穫的東西放在一起,再各自從中拿出自己需要的東西。那時的生活很平靜也很溫暖。後來白人來告訴我們,每個家庭要分開居住。所以你們現在看到的印第安人的房間都是一間一間的,這不是我們傳統的居住方式。以前人到了住家門前敲一下門框,裏面的老人就會請你喝木薯釀的果汁。現在這樣的生活再也沒有了。
依基托斯市東面的貝林區,是一個漂浮在亞馬孫河上的城鎮。20年前這裡只是一個碼頭,用不起土地蓋房的印歐混血人,在這裡蓋起他們的住房,販賣依基托斯市水果。如今這裡已成為大型的林區土産集散地。田野在五光十色叫不出名的水果中嘗了幾種,被告知這幾樣都是棕櫚的果實。在依基托斯市當過廣播員的卡馬拉取得了政府的執照,經營著一個廣播站。高音喇叭聲覆蓋著全區,讓人不聽也得聽。他廣播各船所載貨物的商品廣告,穿插一些音樂,從中收取廣告費謀生。
依努馬是一戶水上人家戶主。他告訴攝製隊隊員,房子是枯水季節在土地上蓋好的,到了豐水季節,房子就勢漂到河裏,打上木樁防止移位就行了。做屋頂的棕櫚葉可以在室內抽出更換。如果經常維修,水上房屋可以用許多年。他35年前從其他村子來到這裡,覺得水上生活和在陸地上一樣平穩。田野指著門上的號牌問這能當郵政地址嗎?依努馬説,如果你從北京寄信來,會先到利馬,再到依基托斯,最後到我這裡。
依努馬的兒子在河上跑運輸。他希望孫子能到利馬上學,小孫女能成為歌星。他最終的願望和許多水上人家一樣———進城。(葉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