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開波湖上的中國人


  39歲的范劍平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機場迎接“極地跨越——兩極之旅”聯合攝製隊的一個分隊。范劍平是中委國際委內瑞拉公司(中國公司)馬拉開波湖合同區的項目經理。他安排車從機場出發,把攝製分隊直接拉到了馬拉開波湖油田。
  一路上,機場高速路立交橋橫七豎八。這都是上世紀20年代的産物。後來,攝製分隊登上首都附近的阿拉維山。在相對高度1000多米的阿拉維山的山頂上,聳立著上世紀60年代修建、至今還稱得上設備先進的豪華大酒店,處處可見這個富産石油的國家的奢侈。
  在馬拉開波湖邊,攝製分隊轉乘通勤快艇。在1.2萬平方公里的馬拉開波湖北面,有近10公里寬的水面直接與加勒比海相接,水很鹹;靠南的湖水有內陸水系注入,是淡水。水深平均20多米,由於出海口擋著幾個島嶼,受潮汐影響不明顯。寬廣的湖面上採油站、井架、磕頭機比比皆是。范劍平説,整個湖裏有7000多口井,年産7000多萬噸,比大慶油田産量高。當地人比喻,馬拉開波湖的形狀是個朝加勒比海開口的錢袋,湖口的10公里大橋是扎著袋口的繩子,湖底下全是石油和美元。
  湖面上一無遮攔,陽光曝曬,加上水的反光,不久隊員們的皮膚都變成了深紅色。船行50分鐘,到了中國的合同開採區20號聯合站。聯合站和其他湖上建築一樣,鋼罐、管道、儀錶等設備用鋼架架在湖面上,有3層樓高。中國的年輕工程師丁濱指著81條碗口粗的管線説,這些管線連著合同區的81口油井,聯合站把近處的天然氣打到各個單井,從各個單井把油帶出來。聯合站的功能就是集輸、脫氣、加壓、計量。
  范劍平是搞地質的,來自中國的勝利油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石油生産力根據需要向國外轉移,正逢委內瑞拉實施石油對外開放戰略。1997年參加投標的合同區顧問段昌續説,去年一口井最高日産2800桶,相同條件的地塊其他國家最高出1500桶。這種成績使委內瑞拉方面和所有參與當地石油開發的外國公司大為震驚。
  中國成功的原因是,地質開發到位,使用了滾動勘探開發的方式。即一邊鑽井、一邊投産、一邊認識地質情況。這樣做保證了鑽探投入的高回報。在技術上,水平井開採非常成功。在地下1000多米深打水平井,精確度極高。再有,就是中國在含沙量大的油田採油,防沙技術運用得當。范劍平説,這類鑽探、採油的方法多得很,各國都掌握。關鍵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成功運用。中國工程師作風紮實也是成功的因素。其他國家也有打水平井的,一到週末,技術人員都撒手進城休假,無人執守。中國人安排輪班作業,鑽探精度當然要高得多。
  從湖上回到岸邊,范劍平帶攝製分隊拍攝他們新租的大辦公樓。二樓的電視屏幕上看得到每天各井的生産情況和産量。湖上每個平臺都有感應器,將壓力、溫度、含水量等數據轉換成邏輯信號,用邏輯計算機通過無線電傳到中央控制系統,在大樓機房裏可以控制油田的生産過程。
  全公司連機關帶工人60多人。范劍平説,這裡實行“油公司”模式,公司以採油為主導,設地質勘探、地面建築、採油、財務等部門,只管決策和管理監督。一切操作實施,如打井、建設、維修,都包給各專業服務公司去幹。連幫廚、清潔、保安都在當地雇人。委內瑞拉的政策是外國公司得按1:9帶動當地就業,所以這裡一共是6個中國人,50多個外籍員工。
  范劍平帶我們一路走,一路和外籍專家打著招呼。1997年,他到委內瑞拉前,只經過3個月的西班牙語培訓。現在指揮生産、協調工作,語言交際流暢自如。他説,他手下的外國專家月薪五六萬美元,而他這個老闆和所有中國工程管理人員都按國內規定拿工資。“不管我收入多少,他們(外籍專家)也得聽我的。”
  中國員工在馬拉開波湖邊租了幾棟別墅式兩層樓。吃飯只開一桌,國內來的羅師傅司廚。佐料都運自中國,所以飯菜比迎合當地口味的中餐館地道得多。每人4個月回國休假一次,除了湖上太熱辛苦點外,日子倒還過得去。連煙卷都是一水的國産阿詩瑪,用不著買洋煙。 (葉研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