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

神秘的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位於東南太平洋上,在南緯28度和西經108交會點附近,面積約l17平方公里,現屬智利共和國。它離南美大陸智利約3000公里,離太平洋上其它島嶼距離也很遠,所以它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現島上居民約2000人,都屬波利尼西亞人種,在西方人未到這個島上之前,這裡還處於人類的石器時代,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為島上都是石塊,不長農作物,只能種些易生長的甘薯。島民原來都靠捕魚,種少數甘薯為生,現在大多從事旅遊服務業。島上的土著波利尼西亞人,稱這個小島是“世界的中心”。這個島的首先發現者,是英國航海家愛德華戴維斯,當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這個小島時,發現這裡一片荒涼,但有許多巨大的石像豎在那裏,戴維斯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把這個島稱為“悲慘與奇怪的土地”。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航行經過這裡再次發現了這個島,因為那天是耶穌復活節,於是被命名為“復活節島”,這個小島的名稱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這個孤零零的東南太平洋上的小島,現在已引起世界許多人對它的興趣和關注。從發現這個小島起,許多問題便成了人們議論、關心,但又是解不開的謎,科學家們對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都得不出一個科學的一致的解釋。復活節島被世界上許多人稱為“神秘之島”,關於它的許多疑問,又被世人説成是“復活節島之謎”。

  1722年羅格文將軍帶領一幫人登到島上時,發現島上聳立著許多石雕人像,它們背靠大海,面對陸地,排列在海島的岸邊上。每個石像形態不同,大小也不一樣。當時,羅格文對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非常驚訝。此後在1770年,西班牙的航海家岡薩雷斯到了這個島上,1774年,英國的航海測量家庫克再次到達這裡,他們對島上看到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驚奇。

  這些航海家們,很快就把復活節島的所見所聞傳遍了歐洲和全世界,於是吸引了一些專家學者來到這個島上進行考察研究。專家們來到島上,對石像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他們發現,復活節島上的石像有440個左右,這還不包括在山體岩石上已雕刻、但還未完工剝離下來的好幾百個。石像高度一般在5—6米,小的3—4米,最高大的一個高2l.8米。大約有30來個石像的頭上戴著石帽,石帽與石像身體不是整體的,是另外雕刻好了戴上去的,並且在一些石帽上涂了紅色。石像都沒有刻出下身的腳。雕好的石像形態各不相同,但都是耳朵很長,鼻子高大,嘴唇很薄。石像身上還刻有圖案花紋,雕好的石像豎立在60米長、3米高的平臺上。這裡共有11.4個平臺,也都是用大石塊砌成的。雕刻石像所用的材料,是當地的火山岩。每個石像的重量,一般在10噸以上,最小的估算也在5噸以上。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看到的石像,除了豎立在那裏的一部分,有幾百個雕像還沒有完工,仍在島上的岩石上,好像發生了什麼突然事件,使正在進行的工作,突然停了下來。專家們訪問了這裡的島民。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並不了解這些石像的來歷,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告訴子孫後代這些石像是誰雕刻的。因為沒有文字,也沒有歷史記載。但他們稱石像叫“毛阿依”,石帽叫“普卡奧”,放石塊的平臺叫“阿胡”。

  這些石像是誰雕刻的?一種説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這種説法的人比較多。但是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種人的典型生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徵。耳朵長,哪種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徵,而這些石像的造型,並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徵。那麼,它們就不會是現在島上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們製作的。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細細地分析,島上的人很難用那時的原始石器工具,來完成這麼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測算過,在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在生産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 況且,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都對這些“巧奪天工的技藝”讚嘆不已。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幹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擅于雕刻的藝術家呢?

  還有一種説法是,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製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説法更離奇。為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關於山上還有幾百個未完工的石像,為什麼沒有把它們雕刻完畢,放棄在那裏,專家們分析後説,這可能在雕鑿中遇到了堅硬的岩石,無法繼續雕鑿下去而放棄的。因為當時用石制工具雕刻石頭,在製造石器工具時,盡可能選用最硬的石塊,但可能在雕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鑿不動,不得不放棄。因此,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麼災變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過程中逐步被放棄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復活節島所見石像中最大的一個,因為末完工,現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學家並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解釋説,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費了很大的勞力和時間,把石像雕成並豎立了起來,卻又被地震震倒了,再豎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或神的懲罰,不讓他們再幹下去,因此都停了下來。

  總之,有關復活節島的石人像,種種説法很多。近200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們,一代代地對復活節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是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個使大家信服的、科學而又圓滿的解釋。

復活節島的歷史

  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編年史中,曾記載著航海家阿列瓦萊孟達尼亞傑涅依拉在南太平洋發現了復活節島,但這功勞不能算他的,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能證明復活節島是他發現的。

  109年後,即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戴維斯奉英國女王的命令,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三帆巡洋艦,前往南太平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他首先到達了海盜們最喜歡停留的太平洋上的天然避難所加拉帕戈斯群島,然後調轉船頭向南駛去。在南緯1230ˊ,距南美海岸150里格(1里格為5.92公里),“孤獨者幸福”號突然劇烈地震蕩起來。原來秘魯沿岸發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面劇烈震蕩。這次地震摧毀了秘魯的卡亞俄城。戴維斯驚嚇過後,繼續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向西南駛去。

  一天淩晨,離天亮還有兩個小時,“孤獨者幸福”號突然觸到了低低的沙岸,熟睡的船員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驚醒,紛紛跑出船艙。他們擔心船被海浪拋到岸上擱淺,堅決要求戴維斯調轉船頭駛到海上,等候天亮。戴維斯同意了。

  天亮後,展現在船員們面前的卻是一片陸地!一座低矮平坦的島嶼!航海長利奧涅列.瓦依費爾詳細描寫了這個未知的海島:

  “我們離島有四分之三里格。由於早上十分晴朗,沒有霧或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的一切。在西方大約12里格處,我們看到了一連串的丘陵。土地向前延伸了14—15里格,我們看到岸上有許多鳥類的羽毛。我多麼想上岸去看看啊,但船長卻怎麼也不同意,太遺憾了。這個島在卡亞俄城以西500里格處,距加拉帕戈斯有600里格。”

  胡安和戴維斯都聲稱他們發現了“未知的南方大陸”,達人們都不相信。於是,更多的人們前往南太平洋,尋找這一神秘的“未知大陸”。正是在這種探險中,歐洲人才發現了復活節島。

  那是在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雅格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在胡安和戴維斯所到過的海域裏,在距智利3000公里的東南太平洋上首次發現了舉世矚目的復活節島。

  當時,他們正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負責了望的水手突然發現遠方的海面上有一個綠點,看上去像是陸地,他立即向船長羅格文匯報。羅格文聽到後驚奇不已,因為海圖上標明這裡沒有任何陸地。羅格文立即命令船隻駛往那裏。待船隻駛近後,他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島嶼,於是便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墨點旁邊注上“復活節島”,因為那天正好是復活節。他一點也不知道,他是在給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個島嶼命了名。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面積不大,還不到120平方公里。島上有三座火山,整個島嶼都被火山熔岩和火山灰覆蓋著,即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老鼠是該島唯一的野生動物。

  羅格文一行一踏上這個小島,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島上山巒起伏,層巒迭嶂,拉諾-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藍的天幕上顯得雄偉挺拔,島上有許多石塊砌成的墻壁、臺階和廟宇。在該島的南部,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石墻的殘跡,石墻的後邊聳立著幾百尊石像。這些巨大的石像背朝大海,排列在海岸邊,上面還刻著人物和飛鳥鳴禽的花紋。這些石頭人站立在巨大的石頭平臺上,面部表情十分生動,有的安詳端莊,有的怒目而視,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滿臉橫肉,殺氣騰騰。在拉諾-洛拉科火山上,他們也看到了不少這樣巨大的石像。

  這些石像至少有10米高,都是用整塊石頭雕成的。有的石像頭上還戴著巨大的石頭帽子,耳部有長長的耳垂。

  羅格文總共發現了500多尊石像,此外,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的碎石堆裏,還躺著150尊未完成的雕像。那裏還有石錛、石斧、和石鑿等石質工具。顯然,這就是那裏的原始雕刻工具。

  羅格文海軍上將認為這座小島不是“未知的南方大陸”,也不是其他探險家(胡安、戴維斯等)所看到的小島,而是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他召集全體人員開了一個會,擬定了一個宣佈發現一塊新土地的決議,分艦隊所有的艦長都在這一文件上簽了字。就這樣,復活節島被人發現,開始為外人所知了。

復活節島石像之謎

  復活節島是智利的一個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據説,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突然發現一片陸地。他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趕緊登陸,結果上岸後才知道是個海島。正巧這天是復活節,於是就將這個無名小島命名為復活節島。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説來也巧,這天又正好是復活節。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

  一提起復活節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島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著實令人讚嘆。人們不禁要問,這麼多的石像是什麼人雕鑿的?雕鑿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麼?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叫人頂禮膜拜?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曾登島考察,企圖弄個水落石出,結果雖提出種種解釋,但也只能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石像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雕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梁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面對這一尊尊構思奇巧的巨人石像,遊客們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石像雕于何時?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麼辦法搬到海濱?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麼問題而突然停了下來?為揭示這些謎,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調查,對於一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於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於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于一世紀以後。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後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後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説火山噴發,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於石像代表了什麼,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

  接下來的問題是石像是怎麼運到海邊的。在島的東南部採石場,還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 400噸。如此巨大的石像在那個時代,僅靠人力和簡單的工具是運不走的。據當地人傳説,要運走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搬到海邊的。還有的説,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是,一些考古學家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結果證明行不通。因此,復活節島對於旅遊者來説,仍然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

復活節島的悲劇
  方舟子       

  復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這個面積僅有163平方公里的三角 形小島位於東太平洋,往東越過3600公里的海面才能見到大陸(智利海岸)。 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凱恩 島,遠在西邊2000公里處。遲至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 觸,那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kob Roggeven)率領的一支114人 的三艘戰艦。洛加文發現它的時候,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在旁邊寫 上“復活節島”,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從此該島以“復活節島” 為人所知。但是現在人類學界一般將它叫做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十 九世紀中葉波利尼西亞人對它的稱呼;島上原居民被稱做拉帕努伊人,他們講 的方言被稱做拉帕努伊語。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這個島嶼稱做 特凱恩加(te kainga)意即“大地”之外,還有沒有特別的名稱。據説,有一 種從其祖先傳下來的名稱叫“特-皮托-特-何努阿”(Te-Pito-te-Henua), 它一度被譯成“世界的肚臍”,這個説法引起了許多人浮想聯翩,比如國內有 一篇宣揚神秘現象的文章就以此為例:

  “令人驚訝的是,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 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島瞰地 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 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 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但這個“世界的肚臍”未必指全島,可能僅指島上的火山口,那就沒什麼 神秘之處了。而且據語言學家W邱吉爾的考證,這個稱呼的準確含意可能是 “大地的盡頭”。

  不過復活節島的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它位於南緯27度,屬亞熱帶,氣候 相當暖和。它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是有利 于種植的富饒土壤。在理論上,它應該和其他波利尼西亞人的島嶼一樣,是個 天堂樂園。但是,洛加文對它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荒島:

  “我們起初從遠距離觀察,把復活節島設想成了一塊沙地;這是由於我們 將枯萎的野草或其他枯幹、燒焦的植物都當成了沙土,因為它的荒涼的外表只 給我們特別貧瘠的印象。”

  洛加文的第一印象相當準確。復活節島是一個草原,沒有任何高於3米的 樹木。植物學家在島上只發現了47種土生土長的高等植物,大部分是草本、蕨 類,只有四種矮小的灌木。野生動物中,除了外來的老鼠和一種小蜥蜴可能是 本土的,沒有任何一種大過昆蟲。它甚至沒有本土的蝙蝠和陸地鳥類。至於家 養動物,則只有雞。居民主要靠栽種甘薯、甘蔗和香蕉為生。

  當時的人口據估計只有2000人,顯然屬於波利尼西亞人,講波利尼西亞的 方言: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在1774年訪問該島時,隨行的一個塔希提人可以跟 島上居民交談。然而,儘管波利尼西亞人以高超的航海技術聞名於世,連西方 殖民者也不能不嘆服,洛加文卻發現整個復活節島只有三、四條簡陋的小劃子, 長僅3米,最多乘兩個人,用小木板簡單地綁在一起,漏水很厲害,需要一邊 劃一邊戽出船裏的水。這樣的小劃子只能在岸邊行駛,根本不可能到深海去。

  然而,就是在這塊貧瘠、落後的土地上,卻誕生了大批被當地人稱為摩艾 (moai)的巨大石像。目前已發現的摩艾有887尊,大多數是在一個採石場雕 刻,其中有288尊雕刻完了之後曾經被成功地運到稱為阿胡(ahu)的海濱祭 壇立在上面,運輸距離有的遠達10公里。有397尊還未雕刻完扔在採石場, 其餘的92尊則遺棄在運輸途中。它們大部分是用比較軟和容易雕琢的凝灰岩 (火山灰凝固形成)雕刻的,小部分用其他的火山岩雕刻。摩艾平均高度約4 米,平均重量約12.5噸。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60-182噸,但沒有完工而 遺棄在採石場。完工的摩艾中最大的高9.8米,重約74噸。沒有兩個摩艾完全 一樣,但大部分都根據同一個樣式雕刻,最底下只到髖部,手臂垂于兩側, 兩手十指拉長護住腹部。摩艾的頭部也被拉長,並總是向前注視前方。大部分 摩艾有長耳朵、大鼻子、薄嘴唇、深眼窩。有的眼窩中鑲有用珊瑚做的眼白和 深色石頭做的眼珠。大約50-75尊摩艾頂上還加了一個稱為普卡奧(pukao)的 用紅色火山岩做的石帽,也可能是代表頭髮。

  顯然,摩艾是復活節島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使人疑惑的風景。洛加文寫道: “這些石像使我們震驚,因為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沒有大木頭可以製作任何機 器和結實的繩子,卻怎麼可能立起這些石像?”洛加文的疑問,到現在還不斷 地被人提出,也不斷地有人試圖給出種種答案。特別是那些神秘現象、天外來 客、“史前文明”的宣揚者,更是把復活島上的摩艾拉來當證據。比如臭名昭 著的丹尼肯,就聲稱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用超現代的工具製作的,他們因為飛船 失事被困在復活節島上,豎起這些石像向同類求救,救援飛船來了,他們便匆 忙地離開了小島。

  這種毫無根據的幻想不值一駁。島上採石場可以找到許多用玄武岩製作的 石斧,當地人稱為托其(toki),因用鈍了而丟棄。摩艾就是用這些石器雕刻 出來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挪威考古學家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 曾雇了6個當地人用這種石斧雕刻一座摩艾。他們幹了三天就辭職了,但是根 據其進程估計,這六個人用十二到十五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雕刻出一尊摩艾。如 果要雕刻最大的摩艾,也不過只要20個人工作一年。自五十年代到現在,考古 學家們也不斷地組織人馬用原始的辦法搬運、樹立摩艾或複製品,美國考古學 家范提爾伯格(Jo Anne Van Tilburg)設想古拉帕努伊人在搬運時,把摩艾放 在木橇上,底下墊一排木頭當輪子,地面灑水減少摩擦。她用計算機模擬,發 現用大約70個人以木頭、繩子為工具,用這種方法花5天時間就能搬運、樹立 一尊重約10噸的摩艾複製品。在1998年4、5月間,人們在復活節島上實地模擬 了整個過程,並被拍成電視片。考古學家們對古拉帕努伊人是怎麼搬運、樹立 摩艾的頗有爭議,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拉帕努伊人具體用的什麼方法, 根據當時的條件,是完全可以用幾十個人搬運、樹立一尊普通大小的摩艾的, 並無神秘之處。問題在於:木頭、繩子是從哪來的?在貧困之中的島上居民 怎麼可能有功夫來雕刻、搬運這些巨大的石像?為什麼又突然停止了這項活動?

  可惜的是,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拉帕努伊人並無文字,也就沒有歷史記 載可以明確回答這些問題。復活節島上有一種奇怪的象形文字,稱為朗格朗格 (rongorongo),意思是“會説話的木頭”,刻在木板上。但是按新西蘭語言 學家斯蒂芬費歇(Steven Fischer)的説法,這是在1770年西班牙人訪問該 島之後,受其影響才發明的。他在1996年成功地將其破譯,發現它們只是記錄 了祭祀頌歌和創生故事,並非歷史記載。

  但是通過考古,我們還是可以大致了解復活節島上的歷史變遷。語言隨著 時間的推移會發生緩慢的變化,通過比較同源語言的差異,可以估算它們分離 的時間。前面説過,拉帕努伊語是一種波利尼西亞語的方言,通過與其他波利 尼西亞語的比較,語言學家們推測這種方言誕生於大約公元400年。根據放射 性同位素法的測定,島上大約在公元400到700年間開始有人類活動。1994年, 生物學家從12具古拉帕努伊人的余骸提取出DNA,確定他們的確是波利尼西亞 人。島上的風俗習慣,種植的植物(香蕉、甘薯、甘蔗、芋、櫧),養的動物 (雞),也都是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徵(這些動植物除了甘薯最初起源於南美, 又都可以追溯到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地南亞)。因此,現在考古學界普遍認為, 拉帕努伊人是在大約公元400年漂流到復活節島的一批波利尼西亞人的後代。

  當這些波利尼西亞人剛移居到復活節島的時候,這裡的確是個小天堂。我 們通過花粉分析可以推測古代的植被情形。池塘或沼澤地中的沉澱物是按時間 遠近沉積的,越上面的年代越近,越下面的年代越久遠。每一層沉澱物的絕對 年齡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測定。在顯微鏡底下分析沉澱物所包含的花粉,鑒 定其種類,計算其數量,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植物分佈情況。據此我們知道,復 活節島在早期並不是一塊荒地,而是一片茂密的亞熱帶森林。在森林中,生長 著一種刺蒴麻屬植物哈兀哈兀(hau hau),其纖維可以用來製造繩子。還有 一種特有的樹木名叫托羅密羅(toromiro)樹,木質堅硬,可以用於燒火和制 作木雕。而數量最多的是一種大棕櫚樹,這種樹在復活節島上早已滅絕,但是 與智利酒棕櫚樹很相近,也可能是同一種。這種大棕櫚樹樹榦筆直,可以長到 25米高,直徑2米粗,是用於運輸、樹立石像和製造大船的良好材料。而且, 這種棕櫚樹結的果子可以食用,樹漿可以生産糖漿和釀酒,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動物的情況又如何呢?考古學家們可以通過挖掘、比較地層裏古代遺留的 垃圾堆中的動物骨骼加以推測。一般來説,魚類是波利尼西亞人的主要食物, 魚骨頭一般會佔垃圾的90%以上。但是,復活節島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相比氣 候過於寒冷,不適於魚類聚集的珊瑚礁生長,其險峻的海岸線也不適合於淺海 捕魚,因此魚類一開始就不是拉帕努伊人的主要食物,從公元900年到1300年, 魚骨頭在拉帕努伊人垃圾中的含量少於四分之一。相反的,在所有的骨頭中, 幾乎有三分之一是海豚骨頭。在其他地方波利尼西亞人的垃圾中,海豚骨頭在 垃圾中的含量從來就沒有達到1%。不象其他波利尼西亞島嶼,復活節島上沒 有大型的動物,連家養的豬、狗也沒有,因此海豚是拉帕努伊人能抓到的最大 的動物,成了他們的食物蛋白的重要來源。但是海豚只生長于深海中。這意味 著拉帕努伊人曾經能夠建造大型的船隻用於到深海捕捉海豚。這些船隻顯然是 用大棕櫚樹的樹榦製造的。

  考古學家還發現,海鳥也是早期拉帕努伊人的重要食物。在人類到達之前, 復活節島沒有鳥類的天敵,成了海鳥最適宜的繁殖地。曾經至少有25種海鳥在 這裡築巢繁殖,可能是整個太平洋中最繁盛的鳥類繁殖地。貓頭鷹、鸚鵡等陸 地鳥類也是早期拉帕努伊人的食物,考古學家在古代垃圾中發現了至少6種陸 地鳥類的骨頭。同時,跟著拉帕努伊人移民的波利尼西亞老鼠也是拉帕努伊人 的盤中餐。此外,垃圾中還有一些海豹骨頭,表明復活節島可能曾經也有過海 豹。

  總之,早期拉帕努伊人發現的是一塊物産豐富的豐饒的土地。他們的人口 快速地增長,在大約1680年人口膨脹到了大約8千到2萬人。他們無節制地開發、 使用資源。在公元1200-1500年間,他們大量地建造摩艾。然而,花粉分析 表明,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毀滅已經開始。從那時候起,地層中的大棕櫚樹 和其他樹木的花粉越來越少。進入15世紀後不久,大棕櫚樹最終在島上滅絕了。 大棕櫚樹的繁殖相當緩慢,其種子要過六個月到三年才能發芽,發芽後的生長 也非常慢。甚至在最好的自然條件下,一個大棕櫚樹林的再生也需要很長的時 間。流竄來老鼠對大棕櫚樹的再生起到了破壞作用,在島上洞穴中發現的幾十 個大棕櫚樹果實都是被老鼠吃過而無法發芽的。但是毫無疑問,人類要對樹林 的消失擔負最大的責任:它們被砍伐用於製造船隻、房屋,用來運輸摩艾,用 來燒火取暖,或被燒燬用來做耕地。哈兀哈兀樹雖然沒有滅絕,卻變得極其稀 少,以至不能再用來做繩子。至於托羅密羅樹,在海爾達爾于1956年訪問復活 節島時,全島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株在垂死掙扎,只結了幾個莢果。在1962年 這最後一株托羅密羅樹也死亡了。幸好海爾達爾把它的種子帶到了瑞典讓植物 學家培育。托羅密羅在花園裏生存了下來,並在1988年重返復活節島。

  到15世紀時復活節島上的森林已經消失,絕大部分樹木已滅絕。動物類群 的變化同樣觸目驚心。所有的陸地鳥類和半數以上的海鳥種類全都滅絕了。在 1500年左右,海豚骨頭突然從垃圾堆中消失了。原因很簡單:隨著森林的消失, 人們已找不到木頭建造船隻,也就再也無法出海捕捉海豚。他們只能在淺海捕 魚,使得淺海的生態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連海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 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從漁民變成了農民:他們開始注重養雞,雞成了主要 的蛋白來源;他們種植甘薯、芋、甘蔗,但是産量越來越低,因為森林的消失 必然造成水土流失,在風吹雨打日曬之下,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人們普遍處 于饑餓之中,吃他們所能找到的任何東西,這除了老鼠(波利尼西亞老鼠在島 上也已滅絕,現在島上的老鼠是歐洲的),還包括島上最大的動物:人。在後 期垃圾堆中,人的骨頭變得很常見。島上最惡毒的罵語是“你媽的肉沾在我的 牙齒上”。雖然其他地方的波利尼西亞人也有吃人的惡名,但這是出於宗教或 迷信的原因,只是在特殊場合下才發生的。而拉帕努伊人的吃人卻有非常實際 的用途:為了補充蛋白質。

  食物的産量已無法維持那麼多的人口,也沒有富餘的食物供應製作、搬運 摩艾的工人,大批摩艾半成品被拋棄。也很難有食物能上供酋長、祭司們。原 來頗為複雜的社會結構崩潰了,整個社會處於戰亂之中。戰爭在17世紀和18世 紀時達到了頂峰,那時候製造的石矛、石刀,還遺棄在現在的地面上。在1700 年左右,歷經饑饉、戰亂,島上的人口只剩下了兩千人左右。大約在1770年, 拉帕努伊人開始互相推倒屬於敵人的摩艾,砍下摩艾的頭。當庫克船長在1774 年訪問該島時,已發現許多摩艾都從祭壇上倒在地上,以至他推測島上一定發 生了什麼災難。到1864年,當西方傳教士抵達該島時,發現所有的摩艾都已被 推倒。

  西方人的到來給拉帕努伊人帶來的是更大的厄運。第一次接觸就是以慘劇 收場:荷蘭人一上岸,就向圍觀的拉帕努伊人發射了至少30槍,殺死了10到12 名拉帕努伊人,其中包括酋長或祭司。另外還有人數不詳的拉帕努伊人受傷。 1805年起,西方殖民者開始到島上抓拉帕努伊人當奴隸。起初還只是偶爾為之, 1862年,巨大的災難降臨了。全副武裝的秘魯海盜乘八艘船隻而來,抓走了一 千多名拉帕努伊人,男性拉帕努伊人幾乎被一網打盡,包括大酋長及其子女和 所有識得朗格朗格和通曉古代傳説的酋長和祭司。這些人象牲口一樣被運到秘 魯,賣給了當地奴隸主,充當開採鳥糞的奴隸。在國際輿論的譴責下,秘魯政 府不得不命令奴隸販子將這些拉帕努伊人放回,但是此時由於勞累和疾病,這 批拉帕努伊人已死得只剩下100人左右了。這些拉帕努伊人在返回復活節島的 途中,不幸又染上了天花,在旅途中紛紛病死,只有15人帶著重病最終回到家 鄉。這15人也把天花帶到了復活節島。那些僥倖逃脫了奴隸販子捕捉的人難以 躲過瘟疫的肆虐。傳説中的創始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 Matu'a)的最後一 批後裔死去了,所有的酋長、祭司也都死去了,朗格朗格從此無人認得。島上 居民只剩下了數百人。第二年法國傳教士踏上復活節島,輕而易舉地就把災難 中的拉帕努伊人都改造成了基督徒,同時也徹底地消滅了島上的文化。他們下 令燒燬所有刻有朗格朗格的木板。現在倖存的25塊朗格朗格板是拉帕努伊人偷 偷藏下來的。在19世紀70年代倖存的拉帕努伊人紛紛搬到塔希提島,到1877年, 島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1888年也是復活節這一天,智利政府宣佈吞併復活節 島,將島上大部分土地租給牧羊公司,一直持續到1953年,牧羊使島上土地 更加貧瘠。今天的島上人口上升到2千多人,但只有5%的學齡兒童講拉帕努伊 語。旅遊業是島上的唯一收入來源。被推倒的摩艾重新被立起來,大棕櫚樹也 從智利引進。

  在嘆惜復活節島的悲劇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因為復活節島 就是地球的縮影。就象復活節島,我們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個孤獨的島嶼, 而我們也在一點一點地、越來越快地破壞著地球的資源。在可預見的未來,我 們不可能發現並搬遷到別的更適於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你也 許會説,我們不會象古拉帕努伊人那樣愚蠢,連最後一株大棕櫚樹都不懂得保 留,還要砍掉。不,古拉帕努伊人並不比我們更蠢。島上大棕櫚樹(以及森林) 的滅絕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一個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好幾代人的緩 慢的不知不覺的過程。當最後一株大棕櫚樹被砍倒的時候,大棕櫚樹早已稀少 得失去了經濟意義,沒有人會覺得保留它有什麼價值,它的滅絕對島上居民來 説並不是什麼重大事件,甚至很可能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注意到。我們對地球的 破壞也是緩慢地不知不覺地發生的,整個過程要比復活節島上所發生的緩慢得 多,歷時也長得多。有多少人意識到,就在今天,無比珍貴的熱帶雨林正以每 年2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被砍伐、焚燬轉變成農場和牧場?又有多少人 知道,我們正以每年大約5萬個物種的速度消滅著獨一無二的物種?如果不採 取緊急的保護措施,到本世紀中葉,熱帶雨林將不復存在。到本世紀末,現存 物種的四分之一將會滅絕。地球的龐大並不能使她天然避免復活節島的命運, 因為地球再大,也是有限的。

  我們有沒有可能避免讓地球重演復活節島的悲劇?這是可能的,因為我們 擁有古拉帕努伊人所沒有的兩樣東西。第一,我們有文字,所以我們有歷史, 可以研究、吸取歷史教訓,也可以明白地告誡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一生只能 感覺到數十年的環境變化,因而對那些緩慢的環境惡化無法覺察。但是歷史記 載能使我們覺察到數千年的環境變化,並讓我們的記載傳之久遠。第二,我們 有科學。科學使我們能夠準確地追溯、研究和預測環境的變化,提供防範措施。 但是,歷史和科學只有被公眾所接受時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公眾不具 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再好的歷史和科學知識也無法挽救地球。

參考文獻:

  Arnold, Caroline, "Easter Island: Giant Stone Statues Tell of a Rich and Tragic Past", Clarion Books, New York, 2000.

  Diamond, Jared. "Easter's End", Discover, August 1995.

  Van Tilburg, Jo Anne. "Easter Island: Archaeology, Ecology, and Cultur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4.

  Heyerdahl, Thor. "Easter Island: the Mystery Solved",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89.

  The Easter Island Home Page: http://www.netaxs.com/~trance/rapanui.html

  2001.2.14.
  (原載《Newton-科學世界》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