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簡況簡介 |
古希臘依據其幾何學對稱理論認為地球上存在一個與北方大陸相對稱的未知的南方大陸。從18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揚帆南下去探尋傳説中的南方大陸。1772年~1775年,英國詹姆斯 庫克船長歷時3年8個月航行97000公里,環南極航行一週,幾次進入南極圈,但他最終沒有發現陸地,他認為不存在傳説中的南方大陸,即使存在也是在南緯60度以南,人類很難在那裏受益。
1819年,俄國沙皇派別林司高晉船長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去尋找南方大陸。別林斯高晉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度53分、西經82度19分,南緯68度43分、西經73度10分發現了兩個島嶼。1823年2月,英國的詹姆斯 威德爾南下到了南緯74度15分,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記錄。1837年9月至1940年11月,法國的迪蒙 迪爾維爾受命南下,他原想超過威德爾的南下高緯度記錄,沒有成功。但他于1840年1月19日發現了陸地,並以他夫人的名字命名為阿德雷地,命名其周圍的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1841年,英國的詹姆斯 羅斯試圖抵達南磁極,但他為重重冰障所阻沒有成功,後人把他駛入的海灣稱之為羅斯灣。1908年,英國的埃爾涅斯特 沙克爾頓成功地挺進南緯88度23分,離南極點僅差180公里,但因食品耗盡不得不折返。1909年,道格拉斯 莫森等人首次到達當時的南緯72度24分、東經155度18分的南磁極。挪威的盧阿爾 阿蒙森和英國的羅伯特 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曆盡千難萬險分別於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的1月17日到達南極點,書寫了人類南極探險史上最輝煌的一頁,但不幸的是斯科特一行因食品耗盡,在從南極點返回的途中全部遇難。 從1772年庫克船長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找南方大陸,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極和南極點,涌現出了像沙克爾頓、阿蒙森、斯科特等可歌可泣的英雄探險家,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人類在南極探險中逐漸用機械設備代替了狗拉雪橇,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年~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起到現在,各國在南極紛紛建立科學考察站,每年都有大量的科學家赴南極開展考察,人類對南極的認識不斷深化,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科學考察時代”。 1984年由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組織領導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赴南極建站和科學考察。編隊由兩船、兩隊組成——國家海洋局“向陽紅10”號遠洋綜合考察船( l15人),船長張志挺,政委周志祥;海軍“J121”號打撈救生船(308人),船長于德慶,政委袁昌文;南極洲考 察隊(54人),隊長郭琨;南大洋考察隊(74人),隊長金慶明。全編隊總共591人,分別來自全國的60多個單位。總指揮陳德鴻,副總指揮趙國臣、董萬銀。 1984年l1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由上海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碼頭啟航,同年12月26日抵達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的麥克斯韋爾灣。12月31日,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王島,並舉行長城站奠基典禮,第一面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 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該站位於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部(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站區平均海拔高度1O米,距北京175O1.949千米。長城站現已初具規模, 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面積42OO平方米,各種運輸工具17台, 除先進的通信設備、舒適的生活條件外,還擁有較為完善的科學實驗室,配備有供科學研究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長城站每年可接納越冬考察人員4O名,度夏考察人員8O名。1989年2月26日,我國又在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的東南極大陸本土上建成了中國的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山站。該站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站區平均海拔高度11米, 距北京12553.16O千米。站內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OO平方米,各種運輸工具19台,除先進的通信設備、舒適的生活條件外,還擁有較為完備的科學實驗室,配備有供科學研究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中山站每年可接納越冬人員25名,度夏人員6O名。 為滿足南極考察的需要,我國于1992年從烏克蘭購買了一條新建造的B1級破冰船,並命名為“雪龍”號。中國購進後,投資31OO萬元改裝成為南極科學考察運輸船,于1994年代替“極地”號服役至今,已完成多次南極航行。 “雪龍”號科學考察船總長167米,寬22.6米,自重11400噸,總噸位14997噸,滿載吃水9米,滿載排水量達21O25噸。功率為17920馬力,最大航速18節(1節=l海裏=1.852公里),續航能力達18000海裏,,續航力20000海裏。主機13200千瓦 1台,副機800千瓦 3台。 該船原設計為北極地區多用途運輸船,具有較強的破冰能力。能以0.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船裝可調式螺旋槳,航行時操作靈活,有利於破冰。用E級鋼板製作的船體,即使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氣候條件下,也不會變性。 雪龍號具備了先進的導航、定位和自動駕駛系統,以及能容納兩架直升機的平臺,機庫和配套設備。船上設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生物、氣象和潔凈實驗室,面積有200平方米。還配有CTD自動採水系統(測量海水溫度、深度、鹽度)、ADCP(剖面海流計)、高分辨率衛星雲圖系統、EK5O0科學聲納系統等國際先進的大洋調查儀器設備,新建的水文資料採集室中,安裝了可以用來探尋磷蝦及其它極區水生動物的魚探儀;可在走航時測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譜勒海流計;另外還新建了大氣取樣室、數據處理中心、樣品間、伸縮吊車等科研設施。在駕駛室裏安裝了兩套具有90年代先進水平的自動避碰雷達,它可在對面來船或出現冰山時,及時測出對方的航向、速度等,並且提示如何正確回避。 船上設立的氣象中心,可以及時接收極區衛星雲圖等氣象資料,為本船在氣候極其惡劣又變化無常的極地海區航行時提供了安全保障。船用航空技術設備,可供兩架KA-32型直升飛機停放,著陸平臺佈置在艉樓甲板的中心線位置上,直升飛機可日夜起飛、著陸、停放。船上配備的航行雷達站,能對起飛的飛機進行監控,確保飛行安全。 此外,游泳池、健身房、圖書館,卡拉OK廳、醫療室、手術室、化驗室等文娛、體育、衛生設施一應俱全,為乘船人員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經過改裝,全船可載人數由過去設計的55人增至78人,現又增至130人。 中國已成功地組織了十多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到南極洲的總人數達二千多人次(包括船員),其中科研人員近千人次,越冬人員四百餘人次。 中國科學家在長城站和中山站,常年開展氣象學、電離層、高空大氣物理學、地磁和地震等學科的常規觀測。在夏季除從事常規觀測外,還進行包括地質學、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境學、人體醫學和海洋學等現場科學考察等 1997年,中山站的科學家們憑著3輛雪地車,深入南極冰蓋500公里進行冰雪項目的考察,創下了我國在南極冰雪高原挺進作業最遠的距離並取得了大量的冰雪樣品。同時此次考察在新聞報道和信息傳輸方面通過採用INMARSAT—B移動可視電話,實現了信息和圖像的同步傳輸,縮短了北京與南極的距離。 1\人類對南極的早期考察,只能依賴狗和雪撬,其艱難可想而知。 2\這是開上南極洲的第一輛車,1907年,沙克利頓希望能用它在羅斯冰架上開路,但是柔軟的雪使它幾乎處於癱瘓的狀態。 3\目前,各種各樣的現代化機械設備取代了原始工具,人類對南極的科學考察更加便利、有效,更加安全。 4\中國科考隊第一次踏上南極大陸 5\科考人員在冰上鑽孔,然後從也中潛入冰蓋下面的大海中,探查鮮為人知的海底世界。那裏冰冷而黑暗,卻充滿著勃勃生機。 6\莽莽冰原上的科考站。科學家們往往在這裡一住就是幾個月。 7\這是科考人員的“生命線”--儲油罐,工作生活的能源保障。 8\冰蓋下的海底生長著奇特的水生物。 9\巨輪在與冰蓋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