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消亡——土著民族面臨的挑戰
  人類有史以來,各個地區的民族衝突從未中斷,民族矛盾在這片人煙稀少的冰原也沒能消失,土著居民與外來移民的矛盾越來越大。用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著名的一句臺詞“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描述當前北極土著民族面臨的嚴峻現實,絲毫也不誇張。哈姆雷特王子面對的是個人前途問題,而北極土著民族面對的是民族發展與消亡的問題。

  我們不能否認現代文明的積極作用,先進的捕獵工具、交通工具,從根本上解決了幾千年來北極土著居民食物短缺的大問題。但人類畢竟不是只滿足於溫飽的動物。北極土著居民從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僅僅在100多年的時間內飛躍到高度發達的現代工業文明社會,外來者的介入不僅打破了北極地區的寧靜,也破壞了北極土著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外來者的優越感,打擊了他們的自尊心,破壞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從16世紀開始,西方白人漸漸涌向北極,佔據土著居民的領地,定居在這片白色荒原上。人口稀少、力量薄弱的土著居民根本無力抵禦外來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受到歧視,這使他們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高速度的移民增長率,給北極地區土著居民造成很大的壓力。前蘇聯北極地區有700萬人口,土著居民不到100萬。比如在楚科特斯克地區,楚科奇人和愛斯基摩人加起來共12000余人,而俄羅斯人已達到70000人。據1980年統計,阿拉斯加土著居民的比例不到當地人口的16%。即使在挪威拉普人的故鄉芬馬克,拉普人也只佔當地居民人口的1/4。整個北極地區,只有格陵蘭島的土著居民佔當地居民的大多數,比例為82%。雖然土著居民人口也不斷增長,但無法與外來移民的增長速度相比。在經濟上,整個北極地區以及亞北極地區的發展依賴於外部世界的資金和市場。新興産業,如大型採礦業、石油天然氣開採業、旅遊業、伐木業等不僅依賴於外界的投資市場,而且需要外界提供知識和技術;傳統行業如皮毛業、手工藝業、漁業和魚産品加工業同樣離不開外部市場。北極地區原先自給自足的經濟已經解體,外界市場的競爭深深地影響著北極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於土著居民文化水平低,他們只能從事一些非技術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報酬低,失業率又非常高,所以土著居民依靠救濟金和其他社會補助以維持生活的情況很普遍。本民族不斷增長的人口,使得土著居民對外界的依賴性也不斷增加,因為自然界已經沒有足夠的野生資源維持這麼多的人口所需。

  經濟上的依賴性必然導致政治上的被歧視。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都是白人在政府機構擔任要職,白人控制著整個社會。雖然在前蘇聯,土著民族地區的機構領導是當地人,但他們沒有實權,他們可以決定成立一個舞蹈團,但無權決定開發一個礦山。

  由於內部殖民主義普遍存在於北極地區,北極各土著民族面臨的最嚴重挑戰是原始文化逐漸被同化或改造的前途。伴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生活方式的改變,外來文化也開始統治土著民族的文化教育。18世紀俄國的殖民經濟幾乎毀滅了阿留申人的文化,至今在阿留申人居住的司令島上只有不到50個年長者會講阿留申語。在過去的20年中,整個北極地區土著居民中講本民族母語的人從人口總數的86%下降到77%,而阿拉斯加只有38%的人講本民族語言。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偏南部和西海岸的拉普人,只有上了年紀的人能夠流利地講自己的語言。目前大多數北極土著民族的孩子從小接受的就是所屬國的語言,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接受的都是外來文化。甚至孩子的家長也認為讓孩子從小接受外來文化教育對孩子本身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