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極生活
  食物供應是人類征服北極必須克服的最後障礙。隨著北極地區人口的增加,食物供應成了很大的問題。幾千年來困擾北極土著居民的最大問題就是食物短缺。現代交通工具如直升飛機、破冰船解決了運輸問題,但通過長距離運輸食物來滿足迅速增長的人口的需要,困難已變得越來越大,這也是造成北極地區物價高的原因。一些科學家認為,北極地區周圍的海洋生物,應當是給定居者供應食物的主要來源,此外還必須依靠北極陸地可再生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就近建立併發展食物的供應基地。

  目前北極地區可以發展的只能是畜牧業,而土著居民大規模飼養的唯一品種就是北極馴鹿,歐洲、亞洲北冰洋沿岸居民放牧馴鹿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北極地區探險家和科學家認為,北極苔原可以供養4000萬頭馴鹿,可與澳大利亞綿羊飼養地相媲美,成為世界上大量出産肉類的地區之一。現代挪威拉普人建立合作社照管馴鹿,出售鹿肉和鹿皮。前蘇聯非常重視馴鹿放牧工作,並使之管理標準化。北極地區畜牧業中數量佔第二位的動物是麝牛,這是一種長滿粗毛、生性愛嬉耍的動物,其形狀比我國的黃牛小一些。它的肉很嫩,味道既像牛肉又像羊肉,而更重要的經濟價值在於它粗長外毛之下的一厚層絨毛,稱為毛絲,其柔軟程度超過開司米山羊的絨毛,一頭麝牛一年可收2.7公斤毛絲,遠遠超過開司米山羊85克的産量。廖牛很聰明,易於馴養而且很容易接受人類的管理,加拿大、美國、挪威紛紛興建麝牛養殖場。

  馴鹿和麝牛養殖工程是解決北極地區食物供應的希望,必將為人類在北極地區建立持久的文明生活奠定基礎。美國和加拿大在北極地區的基本研究工作開始於尋找石油期間,且多是針對資源的開發,而不是針對北極地區本身。而前蘇聯科學家研究工作進行得較早。蘇維埃成立後,北方地區就一直受到關注。前蘇聯強調研究工作的長期性,因而食物供給的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大量移民的吃穿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西伯利亞土著民族的狩獵和馴鹿養殖。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地區,40-60%的肉、奶和蔬菜依靠當地生産。

  寒冷、冰雪和極夜不能阻擋人類向北極挺進,但特殊的自然條件畢竟造成北極地區居民與眾不同的生活節奏。在北極地區許多工作是季節性的,雖然人類能夠戰勝嚴寒,卻無法改變寒冷的氣候。白晝、極夜充滿新鮮和刺激。人們在夏季漫長的白晝下釣魚,冬季愉快地用手電筒照明做日常工作,或在泛光燈下滑雪。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城,位於北極圈以南185公里處,隆冬時節的溫度平均在零下22oC。這裡冬季微弱的太陽只露出地平線2左右,每天只出現4個小時,給人的感覺是太陽每天和人們打個招呼,然後就轉身離去。夏季的北極地區真正無愧於“日不落帝國”——午夜12點的太陽也不會沒入地平線。從另一個角度看,北極地區的生活環境又是十分單調的,一年四季白雪皚皚,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人們看不到植物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變化過程。一年之中半年極晝、半年極夜的現象擾亂了人們的生理時鐘。極晝期間,白天難以人睡,所以北極土著居民有睡眠少的特點;冬季長夜漫漫,人們的活動以室內為主,經常關在屋裏的人會患上“室內熱症”。畢竟現代文明為北極地區的居民提供了舒適溫暖的生活——窗外零下30oC,人們可以在室內溫水游泳池游泳,在體育館打籃球、排球,孩子們可以玩電子遊戲機;衛星通訊技術的發展同樣使北極地區的居民每天晚上安然地收看自己喜愛的節日;直升飛機忙於運送各種物資,把你載到你想去的地方。正如中國人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人類目前正致力於把荒蕪的北極變成能源基地。當然,現在這裡的生活還是十分艱苦的,在未來的歲月裏人類還要努力解決許多問題。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