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八方掠影   
  
《 滬 上 人 家 》

  作 者 自 敘
  余幼喜遊歷,然自入成年,囿于處境,未能如願,今老之將至,憶及一生之
  蕓蕓,心甚憾之。
  為慰未能遠行之憾,自六、七十年代起,立志走遍所處城市滬郊之每一鄉鎮,
  並用相機拍攝所經之地的環境、風土。自所攝第一張照片起,至今已近三十年,
  步行行程三萬餘公里,歷經滬郊偏遠荒僻之地,拍攝照片二萬餘張,所攝照片之
  處,隨建設之進展,現已大都消失。然光陰荏苒,歲月蹉跎,至今尚有部分未及
  之鄉鎮。余自當盡最後之力,已完成當初滬郊風光之夢。
  徐喜先
  二00一年九月
  編 者 語 :
  生活在上海的徐喜先先生,長期致力於滬郊風光和城市人文攝影。幾乎走遍
  了上海的每一個鄉,行程近三萬公里。經過了近三十年的拍攝,積累了大量的照
  片資料。
  這些照片只是徐喜先先生攝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黑白之間記錄著時光中點
  滴永久的印象;記錄著這裡人們歲月中流淌的生活,記錄著上海的滄桑變化和歷
  史風貌。相信《滬上人家》優美、真實的瞬間會給我們留下美好、永恒的記憶……

    當我1967年站在野貓墩渡口附近蘇州河邊上的時候,望著這如夢幻般的曠野,做出了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抉擇——我要盡我的一切所能留住這瞬間的美麗。


    白蓮涇位於浦東新區西南,照片中橫在上面的管子和豎在前後的鐵架四處可見,夾縫中隱約可見那漸次逝去的滬郊小鎮和荒野。這一切的要素組成了我對滬上的印象。


    淞滬鐵路始建於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全長16.1公里,90年代中期被廢棄,拆除後被現在的輕軌——明珠線所代替,作為上海城市交通的組成部分。


    老城隍廟是上海市著名的古廟,明永樂年間由金山神廟改建而成,1924年毀於大火,1926年重建。


    佘山位於松江縣宋江鎮西北約11公里,有東、西兩峰,古樹參天,林木蔥鬱,綿延數裏,為上海的旅遊景點之一。


    北塔始建於宋代,又稱韓塔。位於嘉定縣桃浦鄉,隨時代的變遷,此塔現已徹底在地圖上消失。


    寶山——上海的冶金和能源基地,全國聞名的寶鋼就坐落於此,照片中所拍攝的老街早就被嶄新的居民區所代替。


    七寶位於閔行區西部,因北宋建七寶教寺,故名。明、清以産七寶布而聞名,有郡(松江府)東第一鎮之稱。雪過天晴,更顯其魅力。


     金澤位於青浦縣西南,土地肥沃,物産豐富,風景秀麗,是上海著名的橋鄉。普濟橋,建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弧形單拱,全橋用紫石砌成,又名紫石橋。


     十字河分兩縣界,百厘市聚四方人。安亭,位於嘉定區西南部,明代時已稱安亭鎮,根據北、南分為大、小安亭。小安亭自抗日戰爭開始後,逐漸衰落。


    青龍村位於白鶴鎮境內,又稱舊青浦。曾經是為江南巨鎮,有“小杭州”之美譽,因嘉靖年間屢遭倭寇侵擾,到清朝只留下了一個小集市,至今無人過問。


     朱家角位於青浦縣中部,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是上海的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現已成為上海的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上海新客站作為全國特大型的鐵路客運站之一,相信凡是到過上海的人對它都有所了解,這是它在建設時的樣子。


     攔路港位於青浦縣西南,長8.7公里,河面寬達80米,水流湍急,是淀山湖的主要泄水通道。這裡可以充分感受到滬郊的曠野和美景。


    南京路、西藏路人行天橋。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人們的熱情。


    外白渡橋。 始建於1856年,1907年改建至今,一座記錄著上海近代史的橋。


     黃浦江,一個永恒的話題,作為上海的母親,辛勤地養育著生活在上海的每一個人。


     凡到上海旅遊的人,外灘應該是其必經之地,看看吧!她的過去,和現在相比是不是有很大的區別。


    1979年和2000年攝于蘇州河之西康路橋.二十年的時間不算很長,但卻可以改變許多東西。


     上海體育館建成于1975年8月,可容納觀眾1.8萬人,故有稱“萬體館”。


    南塘橋。在青浦縣東北,老通波塘中段。又一個江南水鄉般的古鎮。


    上海的第一座人行天橋。雖然不怎麼好看,但確實很實用。


    松江古橋,此橋原名永豐橋,位於松江鎮西端,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


     蒲匯塘橋又稱七寶塘橋,在閔行區七寶鎮,1518年徐壽等募款建造,1864年重建,是七寶鎮的主要景觀。

視頻精選


影像常識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