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蘭初現觀音碑 |
從科加寺用了簡單的午飯,五輛“沙漠王”穿過溪流、青稞與豌豆地逶迤前行,在一處水渠旁的藏式小屋前停下。
原來小屋前立著一個石制觀音碑:高約1.70米,上塑一尊觀音,雕刻手法稚拙樸實,上身赤裸,下著長裙,左手持一蓮花。由於風侵雨蝕,眉眼表情已隱約難辨。
張建林等用手鏟向碑底下挖近尺,發現底部還有蓮花寶座浮雕。他琢磨著説:這可能是吐蕃歷史上第一個造像碑。內地造像碑最早出現于北魏,而這尊碑的年代還不好確認,因為碑側的藏文題記僅僅説于馬年之秋,為利益眾生所塑,可究竟是哪一個馬年,卻語焉不詳。不過,它雖然與漢地造像碑有一定傳承關係,但其藝術風格卻顯然受印度佛教影響較大:“看,印度塑菩薩,往往上身裸露,衣飾不多,卻非常注重對項圈、手鐲、臂釧乃至腳釧的精雕細琢。不像漢地菩薩造像,衣飾飄飛,瓔珞繁複。”
這尊觀音碑,不曾列入自治區文物志,當然也就不曾定過品級。是1993年西藏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下鄉普查時,有村民提及這尊"天然生成"的觀音時,才被發現的。
最珍貴的是碑上有古藏文題記,標明造像主是森格祥千布(祥千布,意為大舅舅),他屬於西藏曆史上著名的卓氏家族,世代與吐蕃讚普通婚,出過許多王妃,因而常常讚普甥舅相稱。這個家族的封地,就在後藏與阿裏地區。
張建林深思道:它對研究吐蕃時期的家族史、印證藏史記載的大家族分封地、追尋古藏文的流變,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對觀音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李泓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