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為古格解謎? |
近年來,關於阿裏、關於古格的書籍和文章一下子多了起來。可能正因為到這裡來太不容易了,所以每一個到過古格的人,總覺得不説點什麼、寫點什麼就對不起古格,對不起自己的辛苦。我看過的兩本寫古格的書,作者都是在阿裏只呆了不到一個月、在古格更只呆了個把星期,就據此成書了。
所以有一種説法,現在國內外學界興起“古格熱”。但張建林對此不以為然:我不這樣認為,踏踏實實研究古格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裡畢竟太艱苦。
看了古格都城遺址、托林寺、托林舊寺遺址、多香遺址等古格王朝時代留下來的斷壁殘垣,即驚嘆于古格佛教藝術的華美與獨特,也時時有一個疑問縈繞不去:古格的意義究竟何在?
古格的疆域,基本是現在札達縣的範圍,它也曾經兼併過現在屬普蘭、日土縣的一些土地。現在的札達縣,人口是五千多,我非常想知道,鼎盛時期的古格王朝,究竟養活了多少臣民?
這個數字,出入極大。
葛健雄教授在他的書《走近太陽》裏推斷,古格王朝擁有數十萬臣民,依據是古格曾經擊退過印度號稱十幾萬入侵雄兵。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主任楊林推測,古格大約有幾萬人。他認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萬人左右,否則無法供養奢華的王宮和繁多的廟宇。
曾經八進阿裏、現任阿裏地區文物搶救辦公室副主任的張建林卻極其謹慎。他不肯明確古格人究竟有多少,“目前沒有考古上的依據,”不過他卻明確表示,古格絕不可能養活數十萬、哪怕是幾萬人。他甚至認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因為現存的800孔窯洞,據他的考察,並非同時使用,而是旋塌旋建。他的主要依據是,這裡的生存環境惡劣,不可能養活太多的人。
我比較傾向於張建林的意見。
那麼,孜孜于一個萬把人的、地處偏遠的小王國的研究,有些什麼意義呢?我以此就教于張建林,他幾乎是脫口而出,但其條分縷析的審慎,表明這位堅持不懈致力於古格考古的學者早就對此深思熟慮。
張建林這樣説:
第一是宗教上的意義。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裏地區當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譯經、建寺活動,對整個西藏的佛教傳播起到一個關鍵的樞紐作用。
第二是政體。與西藏吐蕃政權之後政教合一的政體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離,延續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權至上,這是很有意味的現象。
第三是軍事上的意義。古格地處西陲,是衛藏的門戶,它的存在,起到了抵禦來自西面及西南方外來侵略勢力的作用。
第四是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古格地處衛藏與尼泊爾、印度、中亞、新疆的樞紐地帶,它為各地的經濟文化交往作出了貢獻。
第五是它獨特的佛教藝術,與衛藏地區有明顯差別,在後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佛教藝術的養份,並在13世紀初形成獨特的古格佛教藝術。
一個小小的古格,在西藏的發展歷史上竟擁有如此之多的重要貢獻,難怪值得細細琢磨。
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的難解之謎太多:古格王朝歷代國王的傳承世系是怎樣的?古格的國史究竟有沒有?自然也包括眾説紛紜的人口之謎。
古格本身就像矗立於廓大土林上的一個巨大問號,等待著解謎。
而到古格來的中外遊客,其興致多半也是被這個巨大問號勾起來的。
迷人的古格,謎一樣的古格。其實並不一定是這個謎真的難解,而是我們太少耐心——這裡的艱苦使我們很難踏踏實實地住下來,認真解謎。
幸而踏踏實實肯呆下來用腳來做學問的學者還有,如我所接觸的張建林、宗同昌(故宮博物院文物攝影專家),還有四川大學考古係教授霍威、李永憲等專家。
面對紅塵的紛紛誘惑,我們不能不對他們表示極大的敬意。(李泓冰)
上圖:楊林正在研究托林舊寺的經書殘片
下圖:對古格情有獨鍾的攝影家宗同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