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林寺訪古 |
700年的古格王國在西藏地區是一個奇特的政教分離國家,7月14日、15日,我們古格文明考察隊將古格王國的政治中心——都城遺址細細打量了一番,16日,我們又來到了它的宗教中心、千年古剎——托林寺。
托林寺由古格王扎西袞之子益西沃于996年倣桑耶寺而建,建成後,它不僅成為古格王國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揭開了藏傳佛教後宏期的帷幕。伴隨著大譯師仁青桑布、大師阿底峽等高僧的傳佛活動,特別是著名的1076年“火龍年大法會”的舉行,托林寺成為西藏西部最著名的佛寺。
1996年,托林寺已在象泉河邊佇立了整整一千年,同年,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托林寺離我們的駐地很近,就在扎達縣城裏,其實準確的説法是,扎達縣城就建在托林寺裏——盛時的托林寺面積非常大,現在扎達縣城裏還隨處可見托林寺殘存的佛塔,據説大小有300多座。我們參觀的是托林寺的中心部分,位於縣城西北部象泉河南岸,由近10座殿堂以及僧舍、佛塔組成。
迦莎殿,曾經是托林寺的象徵,也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驕傲。曾在一本書上看它的其平面圖,如迷宮一樣複雜;請教專家,專家稱之為“多棱亞字型,是一座大型的壇城”,典型的古格王國早期建築形制。
而我們見到的,是文革期間被拆毀破壞得只剩殘垣斷壁、97年後又修復的迦莎殿。中心的主殿供奉大日如來佛,我們走在主殿和周邊小殿之間的轉經道上,逐一觀看各個小殿裏的遺存,其中強巴佛殿殘存的壁畫優雅古樸,比之古格都城裏的壁畫,另有一番魅力,在我們喋喋驚嘆時,哈比布在一旁很是得意,原來96年搶救挖掘托林寺時,是他親手挖掘出了這些壁畫。
比迦莎殿幸運的是修建於15-16世紀的白殿和紅殿,它們因文革時被改做了糧庫而逃過了一劫,我們得以一飽眼福。
紅殿名為杜康大殿,是僧眾集會之處,其四面墻上繪滿壁畫,風格與古格都城遺址相似,中有許多佛傳故事:佛誕生、白象入胎、官宮女睡相生厭、八王分舍利……紅殿門廊東西兩側繪有十六金剛舞女,顏色淡雅,線條飄逸,尤其讓人喜愛。
白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主佛塑像大致完好,但面部、兩臂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而殿裏其餘十四尊塑像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十四個空空的像座任人想象。四墻也有壁畫,益西沃、仁青桑布、阿底峽等高僧形象清晰可見。
到了托林寺,97年至99年一直主持托林寺搶救和維修工作的張建林如回了家一般熟悉,先是為我們一一講解壁畫上的人物故事,後又不知從哪兒找出兩個不起眼的鼓和一個鐵制的燈架來,説,這可是寺裏的寶貝!原來這兩樣東西都曾出現在托林寺的壁畫裏,足見其年代的久遠。於是大家的相機都咔嚓咔嚓響起來。
從托林寺的中心殿堂出來,我們來到了托林寺靠近象泉河邊的塔林。在一片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佇立著二百多座大大小小的佛塔,南北兩邊各有一排整齊的塔墻,每面墻由108座小佛塔組成,據説每座塔裏都有仁青桑布的一顆念珠。夕陽照在這一片土黃色的塔林上,場面之壯觀難以言表,不禁讓人遙想盛時的托林寺該有何等的燦爛輝煌。( 陳智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