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這樣走進古格——王國遺址探秘 |
去獅泉河鎮,雖然路途極為艱險和遙遠,但我感到那裏的小氣候比那曲鎮強得多了,獅泉河能長樹木花草,讓我們這批長年在那曲鎮不見樹木的漢子驚嘆不己,仿佛進入一個極樂世界。
離開獅泉河鎮向南行,也就10分鐘的光景,汽車就像掉進 了沙丘中,喘著粗氣,在荒無人煙的原野裏,艱難地向前爬行。那赤褐的是山,黃色的是沙,在白熾的驕陽下,這一切都顯得格外荒涼偏僻。
傍晚時分,我們的車才算翻入札達縣境內。只見路旁“士林”環繞,時而峰巒疊起,時而大柱橫立,巧奪天工。這也就是西藏兩部最為壯麗的景觀之一--土林。扎達縣的這種土林,在地貌學上稱為“水平宕層地貌”,是經過流水侵蝕形成的比較特殊的決生松造地貌。結構緻密而堅實的砂岩和礫岩常常構成粗細砂岩和粘土岩的保護層,或平鋪於岩壁的頂部,或突出於岩壁之上,與軟岩層次交互組成。當汽車駛近它的面前,我發現那高而平的山頂,被縱向切割侵蝕成一條條深深的溝壑。即使是一條小溝谷,我估計至少也要深達100-200米。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連成的“林海”。倒出十分壯觀。走下汽車觀察,我感到每一座土林都運它獨特的體形,有的似那持槍而立的哨兵,有的形如騰飛的駿馬,有的如同雄偉挺拔的古城堡。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讓人感慨萬分。
這種奇特神秘的地貌,依山環繞,遍佈了整個札達縣。聽説,藏族先民們就是利用土林這一自然資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偉的古格王國。彎彎曲曲的公路,在峽谷中穿行,人在車上總是提心吊膽。但兩側奇景迭出,古老的靈魂似乎復活于山影之中,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我就這樣走進古格。
古格王國遺址距札達縣城3-4公里處,位於象泉河南岸的澤布蘭村附近的一座黃土山上。現存的古格王國遺址,依山疊砌,由下而上,高約30O來米,佔地面積1OO萬平方米。遺址東北側,屹立著7個土砌碉堡,還有3座10米高的佛塔;山坡上,蜂房似地密布著800多孔洞窟;中間有數幢紅墻白壁的建築,那是完好無損的廟宇,約有300余間房子。遺址的西面是懸崖,有的地方築有內外3道圍墻,墻上有垛口等防禦設施,與建築群內部四通八達的地道相連。面對這座雄偉宏大的古建築群,可想而知,這個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國,當年曾經是多麼光輝燦爛和繁榮昌盛。
史書上講,古格王國是吐蕃王朝分裂之後,重新組建的一個王朝,其古格王還是吐蕃讚普的直系後裔呢!
由於古格地處象泉河谷,不僅宜農宜牧,而且古格所在地的地貌特殊,古格王選中了此地,並利用這裡的地貌,修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獨特王宮。 土山頂端古格王的王宮遺址,分夏宮和冬宮。夏宮建在地面,由於年久失修,僅留斷墻殘垣。冬宮修在地下,現保存完好。在山頂上有一些並式暗道通往冬宮宮區,宮區中間是廊道,兩邊各有數十間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穹隆頂的窯洞。冬宮之外是數十米的懸崖絕壁,站在冬宮的窗前,可以遠眺群山,俯視象泉河谷。山頂南邊有議事大廳,面積約有400平方米,是當年古格王召集群臣商討要事之處,可惜現在這一大廳僅留下圍墻。山頂北邊的建築則顯得散亂,高低錯落,參差不齊,也看不到大面積的殿堂。
在遺址的儲物存糧的倉庫中,我見到了至今還沒有腐爛的青梨、麥子等糧食;過去王室貴族專用飲具--石鍋,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據説石鍋是阿裏特産,用它燉肉、煮粥、味道特別鮮美。還見到古格王國使用的一引起兵器,那圓形盾牌,是用藤條編制,以此加捆,中間加一圓錐鐵頂,製作極為精緻而堅固;鎧甲是用牛皮繩編綴小鐵片而成,約10來公斤重:在一個窯洞中,我見到數千支竹制箭桿;還有一件甲衣有倒“福”字樣,為絲織布料。這就使我想起,40年代當地的一位文人,在他作品仲介紹道:當時這裡製造兵器所需金屬,都是他用羊絨到印度或尼泊爾換回來的。可見,鐵器在古格王國時期是多麼來之不易。
遺址中留下形形色色的窯洞,又是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一種建築形式,我在西藏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過。即使在現在的阿裏地區,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居住窯洞。想必這種窯洞是古格王國在當時建築材料奇缺情況下的唯一選擇。可以推測那成排連片,密如蜂房的800多孔窯洞,在古格王國鼎盛繁榮時期,長期居住著的人員,至少有好幾千。
走過一個窯洞門前,我發現窯洞不但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而且也是古格人死後的歸宿之地。因為古格人死後,一般都實洞葬或壁龕葬,這都與窯洞有著直接聯絡。據西藏可裏地區群眾藝術館長楊年華介紹:有一在古格王國遺址壁葬中的嬰兒遺體至今仍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的櫃子中。 在古格王國建築群遺址中,最為顯眼的建築多數是佛教建築。山頂上突兀而出的壇城殿,山坡臺上兩相輝映的紅廟和白廟,高低錯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側高聳的佛塔。這些風韻猶存的佛殿建築,曾使得意大利著名藏學家杜齊在本世紀30年代來到古格故城時,竟錯特此地誤認為是一個大型寺院的遺址。
壇城殿,藏語叫金科拉康,走進殿內我才發現,它是山頂王宮區唯一保存較好的地面建築,面積有30平方米左右。由於將殿修在一個高出地面1米多的臺地上,所以在山頂上顯得格外令人注目。
從頂部望去,四面還有伸出墻外的飛檐,上面雕刻著花草和各種動物,四週墻壁還繪滿了壁畫,畫面精美絕倫,色澤十分鮮艷。
城堡北側山坡臺地上的紅廟和白廟,是古格國遺址中面積最大的兩座建築。紅廟藏語叫拉康瑪波,因其墻上涂有紅色而得名,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單層平頂藏式大殿,坐西朝東,大門浮雕的中間刻有6個梵文大字。位於紅高之下,坐北朝南的是白廟,藏語叫拉康噶波,因其外墻為白顏色而得名。在白廟殿堂內的四壁到天花板上,繪滿了極為精美的風格與西藏中部或東部有明顯的不同,充滿地域情調,與克什米爾及印度一帶的佛教寺院壁畫,在題材或繪畫技法上都有著密切的聯絡。與紅廟在同一個臺地的東南10來米處,坐落著另一座保存較好的殿堂,名為大威德殿,據説大威德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護法神之一。可惜的是,原來的大威德塑像已不存世,我見到的只是一座空殿,但殿內壁畫保存基本完好。
走遍吉格王國遺址,我發現古格壁畫中,最珍貴也最有研究價值的是一批直接反映古格王室、貴族、僧侶、平民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壁畫,可以説這些壁畫是古格的“清明上河圖”。人們從國可見當時古格王室、貴族、僧侶朝拜佛像、高僧説法講經、喇嘛辯論、慶典樂舞、雜技表演、商旅運輸、外邦貢物等一系列生動的場面,這也是其他地區寺院壁畫所不見或少見的。尤其在一幅畫面中,上下看各有兩人和兩個動物圖案,而從左右看每邊又都是兩人和兩個動物,可見當時人們已具備相當高深的藝術水不。還有一幅描繪女性的畫面中,隆乳豐臀,腰肢婀娜,姿態各異,客顏甚佳,身上佩有各種極小的裝飾,堪稱絕妙的人體畫像。畫面著意刻畫人的生殖器部位,很可能表現的是對女性的崇拜,這一奇異的特點,説明當時社會己少了對女子的偏見,這在現己發現的西藏其他地方的壁畫中是絕無僅有的。
古格王國從10世紀創立後,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但統一了西部阿裏高原,而且拉達克地區也歸併在古格王國的統冶之下。這個國王傳位20余代,統洽達700多年的王朝,結果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按照正統的藏文史書記載,古格王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17世紀以後境外基督教勢力的介入,導致接受奉信基督教的古格王室與信奉佛教的臣民之間發生激烈的鬥爭,鄰近的拉達克人乘虛而久,將歷時700餘年的古格王朝毀於一旦。顯然,這種解釋很像西班牙人的入侵,造成瑪雅文明滅絕的理論,並不令史學家信服。
對於古格王國遺存下來的大量遺址和遺物,至今人們所作的所有考察和研究,可以説僅屬於初步的探索,還有許多謎沒有解開,還有許多遺跡還沒有發現。如古格王國的臣民後來遷居到何地?古格王葬身於何處?記載古格王國發展歷史的抄本在哪?如此等等都説明,古格王國永遠是一個誘惑,亟待人們去探索,去發現,去破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