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推薦

罕薩: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山東:炎夏尋涼渤海灣

去貴州 看瀑布逛興義
更多...


湘西洪江,一座沉睡了500多年的明清時期古商城,一座因已改成民居而久被忽略的古商城。這裡尚有380余棟明清古建築,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現居住著2000多戶人家,其規模之大,面積之廣,保存之好,全國罕見。劉輝武老人,今年78歲,是當年洪江城內最著名的大富豪“永泰商號”老闆劉永泰第二個姨太太所生。他是洪江古商城興衰史最具權威和最直接的見證人。老人經歷了商城由興到衰的歷史變遷,年輕時從事過多種行業,知道很多有關古商城的故事,並經常編成評書説給別人聽。

體會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湘西“小南京”
説起舊江南,人們便會想到上海那燈紅酒綠氣派豪華的十里洋行,想到黃浦江、長江上來來往往的商船漁帆,想到碼頭上堆積如山的、正待運往各地的百貨……人們或許不曾想過,黃浦江和江南沿海往來穿梭的船身上那亮燦燦的桐油是從哪來的?碼頭上一桶桶運往東南亞的“洪油 ”是從哪來的?倉庫裏一包包、港口上一車車運往內地,走雲南、四川、貴州的百貨是在哪大船換小船,分流集散的?

    水上絲路,西南都會

    近來,中國民俗學專家林河先生用大量考古和史書資料證明,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三千年前商代開始的水上絲綢之路。四川的物資未到三峽前就由長江轉入酉水,經酉陽、秀山進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換苗船經貴州黃平(古且蘭國舊址)到達清水江的源頭,再換馬幫進雲南、入緬甸或越南,最後經由陸路或印度洋抵達西域。這條水上絲綢之路早于西漢張騫的時代,把洪江古商城的歷史提前了三千年。我在洪江曾見到一塊據説是元代的文物,上面是鉛鑄的洪江街市模形,看上去非常繁華,但人們通常説洪江是明清時期的古商城,元代的這塊"清明上河圖"又是怎麼回事呢?林河先生的理論解開了我的謎團。



    從地理版圖上看,洪江是個彈丸之地,步行一個小時不到就可穿越城東、城西。然而就是這小小的彈丸之地,匯聚了直通洞庭入長江的沅水、巫水和氵無水,上扼滇、黔、蜀的頸口,下開洞庭、長江的航道。

    早在古楚吳之爭時,洪江就是楚國有名的桐油産地,到清代,洪江的桐油每年輸出量為20萬擔,約合700萬公斤,江南沿海一帶的漁船及客船所用的油漆多是從這裡出産,因洪江而被命名為"洪油"。除了桐油,貴州和湘西的優質木材也是從洪江集散,成為特供皇家、貴族的上等棟樑之材。

    早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1620年,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集散市場,店舖林立,作坊成片。清代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記》中有"煙火萬家,稱為巨鎮"的記載,並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來形容他眼中的洪江。

視角
  望進門裏,可以清楚地看到宅院內保存完好的明清制式建築。這裡是鄭宣的商號,如今雖歷經風雨,但當時富商巨賈豪宅的風貌仍依稀可見。

    洪江的繁華是各商會支撐起來的。在清代以前,這些商會大多依沅河而建,原因是靠近碼頭,以便經營。後基業發展,商會購置的房産增多,便向洪江街中心的巷子裏往縱深發展。它們或坐落在深巷之中,或建築在高坡之上,每個會館大致有正殿、偏殿、正廳、客廳、客房和戲臺等,其奢侈程度是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有句諺語説:"江西會館的銀子,貴州會館的頂子,寶慶會館的拳子。"説的是江西人有錢,貴州的生意人多是官商,而邵陽(寶慶)人會武功,義氣重。乾隆初期《洪江育嬰小識》中描述了洪江的繁華景象:"當是之時,列肆如雲,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環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南連桂林,西趨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長子孫,百工技藝之流襁至而輻輳,地窄人眾,至劈山湮谷,連屋層樓,櫛比而居,儼然西南一都會。"在洪江市誌中,還有一則大事記引人注目。"嘉慶元年(1796年),元宵節夜,關聖殿觀燈人眾,忽聞起火的呼聲,紛紛爭道相擠,踩死60多人。"關聖殿只是七屬館一個會館的公共場所,只因聽聞起火就踩死60多人,可見當時各會館人之多。

    如今洪江第三中學的所在地曾是貴州會館和江西會館舊址,在三中校園裏,先祖曾是洪江富豪的劉輝武老先生給我畫了一個圖:從沅河走上碼頭,拾級而上,轉個彎進入會館大門,天井兩邊有兩層戲臺看樓,看戲時男士在下,女士在上。天井後為第二進院子,正廳是祭菩薩的地方,正廳後面又有後廳,左邊是後戲臺,右邊是休息室,那是專為堂主、館主、達官貴人和軍閥們準備的。後廳後面是後花園。

    多數巨商剛到洪江時都
視角
 這是當時洪江古商城內的“寶慶會館”遺址。“寶慶”就是現在的湖南邵陽,以“寶慶會館”等為首的“十大會館”統領商界,當時在承擔經濟組織職能的同時,還兼有政權組織的作用,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幽深的古巷中,一級臺階一個故事。
是白手起家,不出十年便腰纏萬貫,富甲一方。洪江文化旅遊局旅遊辦主任梁飛雄的曾祖父梁湘帆就是淘金者中的一員。他年輕時兩手空空從江西來到洪江,從給油號老闆當職員做起,升做賬房先生,再至管家,積累了豐富的生意經驗,幾年後獨立成家立業,很快吞併了其他幾家商行,連同自己原來的老闆也一塊吃掉,成了洪江早期四大巨賈之一。梁主任指著長碼頭左邊的一大片高墻窨子屋對我説,這些都是他曾祖父的産業。他家從清代開始起家,做過許多行業,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油號、布業、木行、錢莊都開過,洪江最早與美國人聯合開的洋行"美孚洋行"就有他曾祖父的一份。

    洪江有句老話叫"客無三代富,本地無財主",説的是洪江發財的人都是外籍商人,但再富也不過三代。這塊黃金土地上淘金者太多,競爭非常激烈,每天有暴發戶,每天也有破産戶,稍不留意就會被淘汰。

    梁家曾祖父一代創下的家業曾佔了洪江近四分之一,但到他祖父那代,家境開始破落下來,等到了父親那代,守著的家業就是那棟嵌著古卷體字的院子了。洪江四大巨賈之一的朱志大有句家訓道:"子孫強似我,要錢做什麼?子孫弱似我,要錢做什麼?"看似無情,卻很有哲理。

    七衝八巷九條街

    走進洪江古商城,給人深刻印象的是那"七衝八巷九條街"連成的窨子屋。380多棟古窨子屋佔地53942平方米,至今還居住著2000多戶、6000多人口。

    據清代縣誌載,清代時洪江全城3.76萬人,其中就有1.5萬人經商。

    在明清時期,洪江落戶了衡州館、徽州館、福建館、武寶館、黃州館、七館、辰沅館、山陜館、江西館、貴州館等十大會館,清代末期至民國時期是洪江的鼎盛時期,洪江接納了全國20多個省的商賈遊客和流寓之人,商業行會由十大會館發展出山西、新安、陜西、四川、長沙、常德、湘陰、麻陽、蘇州、湖州、池州、南昌、永州等會館。這些會館大多建於清康、乾年間,巍峨堂皇、氣勢恢宏,各大會館都置有大量的房地産,收入頗豐,如"慶元豐"油號老闆一家在洪江置的房地産就多達50多棟窨子屋。

    洪江的明清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兩進兩層,也有兩進三層或三進三層的,三層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高高的封火墻內,屋頂從四圍成比例地向內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納陽光和空氣。窨子屋多依山而建,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往往不是坐落在深巷就是吊腳于岸邊低窪處,屋檐連著屋檐,高墻挨著高墻,曲徑通幽的青石板和高低錯落的石級碼頭相連,貫穿整個古商城。

    古商城窨子屋由於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有的如宮殿,高梁樓宇,大氣磅薄;有的是回字形院落,外圍是老青磚砌成的封火墻,墻內是木質結構的堂屋和廂房。窨子屋的中堂極為寬敞,廊階用平平整整的石板鋪就。中堂、廂房兩側的墻體多為雙頭馬頭山墻。

    由於庭院幽深,為了彌補陽光的不足,大多窨子屋樓都有一個曬樓。洪江古城與其他地方的古城窨子屋不同的最大特徵在於它的商業特性,鋪面連著門墻,豪商居住的窨子屋進門不是平常的長方形平面直角開門,而是呈現幾何等邊的雙斜角開門。進入庭院後,窨子屋的建築結構也與其他古城的建築不同,洪江的窨子屋一層如店面,高而寬暢,二層多是通達的倉庫式結構,三層有小間,或者前院二層為大廳及倉庫,後院三層為居室。

    洪江古窨子屋還有三個特點。一是窨子屋院中的天井由狹小變大,再由大變小;二是門窗裝飾由簡入繁,由粗變細;三是墻頭彩繪與挑梁簡潔明快,有著商行特有的性格。古窨子屋的門窗多有雕花畫梁,其門楣、楹柱、照壁、窗格、傢具均飾有龍遊風翔、雲紋動物圖案。在古商城窨子屋的高墻上常常可以看到嵌進墻壁內的會館烙印,如"蘇州館"、"江浙洞庭社"之類嵌印,我在一座古窨子屋的通風孔上還看到用蝙蝠浮雕的雨罩。大多窨子屋樓進門通道都用條塊的青石板鑲嵌,如今洪江巷中仍然隨處可見雕有精美的魚龍花鳥圖案或刻有名家書法詩詞的青石水缸,古城人稱之為"太平缸",用於儲水防火,或養魚觀賞。可見古城人雖生活沒落,卻雅興依舊。

    洪江古商城現存的古窨子屋經歷過多少年的風雨?沒有準確的資料。往近找,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是"煙火萬家,堪稱巨鎮",往遠的找,就得從落戶洪江古商城的商家歷史中尋找蛛絲馬跡了。資料顯示,古洪江早在"明末清初,商業就日趨繁榮,外籍商人為聯絡族誼之情、維護同鄉利益各成一幫,相繼設立會館、寺廟,出現了一大批以'十大會館'為代表的明清古建築(窨子屋)群。在300多年前,洪江就形成了'七衝八巷九條街'的格局"。

    在洪江市誌中,從宋代的1075年就有洪江砦(寨)的記載。人口聚居的地方必然有街市形成,在洪江古商城內的每條青石板鋪就的老街道上,我們都能找到許多古老的歷史痕跡。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分為兩種,平整、稍直且長的稱之為"街",沿山溝而建的叫做"衝",衝、街之間因地勢變化所形成的走道稱為"巷"。街巷密集交錯,石階遍佈,狹窄彎曲,除正街外長度最長的500余米,一般在200-300米,寬在2-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鋪設,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設模式。

    堂班的暗道,厘金局的花稅

    大凡繁榮的土壤都會滋生出腐朽來。洪江從明代開始興旺到清朝至民國年間,這塊土地曾是一度揮金如土的"小南京"。而最讓人墮落、讓人喪失意志的就是煙館和青樓。

    洪江的煙館在舊時可是湘西一帶有名的。大量鴉片從到江南吳楚,或過貴州至雲南、四川至東南亞。鴉片銷運最鼎盛時期要數清代,鴉片是清朝國庫的重要資源。清朝設在洪江的衙門就是靠鴉片稅和"花稅"(妓女稅)而富庶一方。

    從《洪江市誌。大事記》中得知,咸豐5年(公元1855年)洪江就設置了"厘金局"。據洪江當地老人説,洪江當年的厘金局是收特種稅的──它包括過路及落地的鴉片稅和花稅。在古商城的龍船衝上,一個三路叉口的正面有一個圓拱形大門,那就是舊時的"厘金局"。大門左側有一個長長的高櫃臺,已成為居民住房的厘金局只留下這個交稅的櫃臺是當時的原物了。從清政府到國民政府,鴉片稅成了他們的主要經濟支柱。康熙26年起洪江置有若水巡檢司,咸豐3年曾國藩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置洞庭水師,洪江分駐一個水師營,洪江沅水和巫水上都置有炮船。清兵水師除了要對付太平軍石達開,防止苗民起義外,主要是堵截走私鴉片。然而鴉片堵而不止,洪江的大煙館一度發展到60多家。咸豐5年,洪江衙門正式成立厘金局,名正言順地坐收鴉片稅;民國18年(1929年)洪江開始徵收旅業捐、妓捐、筵席捐稅;到了1931年,國民黨派四路軍總指揮部第一監護大隊駐防洪江,專司鴉片武裝押運。

    洪江的青樓也是為南來北往的商賈而開的。做生意的人多了,在洪江中轉的船家多了,妓院便成了那些遊身在外的男人尋歡作樂的場所。

    在洪江古商城的發展史上,曾有兩條妓院街,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青樓市場。當我走在一條名叫余家衝的古巷上時,發現這條古巷的窨子屋與其他街巷的窨子屋有些不一樣。一般原富商家居的窨子屋開門是平行斜邊錯門而進,窨子屋除了高大氣派的正門外,頂多在正門旁還有一個小側門,為傭人或工人進出之用,周圍均是無窗的高墻。仔細打量余家衝窨子屋的開門,在正門的兩旁有著若干不同於一般側門的小門,洪江人稱之為"暗道"。

    另一條叫做木栗衝的街道也是這樣。從高高的圓形拱門拾級而上走進大鐵門,圍墻內是木質結構的樓房,樓內窗桴和走廊都是雕花細木,屋檐有唐朝風格的S形檐邊。沿著四壁直上三層,每層都有若干個別致的小房間,第三層上有一座天橋將這座窨子屋南北連通,便於客人走動。更別致的是,每層都有一處單獨開闢的下樓出口,這就是"暗道"了。為什麼每層都要修暗道?老洪江道出了個中的原委──來這種高檔青樓的男人大多是官員要人或富賈,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為了掩人耳目,只好從不同層次的暗道溜進溜出。

    我在光緒15年"洪江街市全境圖"上找到,余家沖和木栗衝所在方位在清代稱"康樂門",相鄰的街道稱"梨子園"。這兩條街從唐代起至解放前一直是煙館妓院的聚集地。據洪江老人説,民國以前妓院數目多達50多家,這50多家都是在政府挂了號、要上花稅的,這類"正規"妓院叫做"堂班"。至於暗娼暗妓就不可計數了。

    在洪江眾多的商館義園中,最有意思的是妓女們也有自己的行業同公會。甚至,洪江的妓女們還用自己的方式愛國抗日。在洪江三清宮的門楹上,依稀可辨一副舊對聯的字跡:

    上聯:幾番忠告全無用

    下聯:兩顆原彈就投降

    橫批:姑娘抗日

    這付對聯被洪江人保存至今,據説在抗戰時期,妓女們看不慣國民黨官員不去抗日整天沉醉於燈紅酒綠的青樓中,對其"忠告"不成而奮筆寫下的。如今,洪江的青樓早已人走樓空,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當年妓院的窨子樓。只有那些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門墻暗道,默默地展現出當年洪江奢華淫逸的一面。

    (文:劉鳳芝 圖: 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