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中國第十四次南極考察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6日 10:38)


環境考察

  [長城站科學考察]

  國際 GPS聯測 全南極國際 GPS聯測由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起。由於南極半島及南大洋為地球動力學研究的熱點地區,通過 GPS聯測可了解南極地區的板塊運動狀況及地學特性。中國從1995年開始參加連續觀測,整個南半球有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的近40個測站,其中有些為 IGS站,因此。這種聯測除可建立全南極地區參考網絡外,還可加強和完善 IGS地學服務體系。除全南極國際GPS聯測外,還完成了氣象設備的安裝定向。地物補測及測量標誌維護等工作。

  NOAA氣象衛星接收系統改進和更新 對長城站上原有衛星原有天線系統進行了改造,更新了原天線的控制系統。對原有硬體進行維護及調整並重新鋪設了線路,並聯機對天線控製程序進行了修改和調試。由於衛星接收程序更新,使得接收到的衛星影象更加清晰。

  〔中山站科學考察〕

  測繪考察 在1997年1月20日一2月10日期間,進行24小時國際’98GPS會戰觀測。觀測數據連同相應的表格信息文件,送交設在德國的數據處理中心。此外,從2月3日冰蓋隊出發後即開始中山站-冰蓋GPS聯測工作。

  冰蓋內陸考察 此次內陸冰蓋考察于1998年2月3日從進步一站出發,于2月19日返回中山站,歷時17天,完成斷面工作464km,到達7322ˊS,7700ˊE的位置。考察中曾遇到20—30m/s以上的暴風雪天氣,17天的考察中大約2/3的天氣是12m/s—22m/s的大風天氣和地飄雪天氣,能見度很低,氣溫低,多數天氣是一25℃以下的氣溫,也曾經歷過一44.5℃的低溫天氣,野外作業的難度很大,所有隊員臉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拉斯曼丘陵地質構造事件關係考察 東南極大陸高級變質岩變質作用與構造變形及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已經成為近幾年來國際地學界研究岡瓦納超大陸(Gondwana)和羅迪尼亞超大陸(Rodinia)形成演化的前沿課題,這一課題已被第24屆 SCAR和國際地科聯分別通過並列為國際性計劃與 IGCP368計劃,拉斯曼丘陵地區正是研究該課題的理想區域。在此次中山站野外地質考察期間,重點是對那些弱變形帶保留早期構造變形多的岩性進行詳細的野外調查和採樣,野外調查範圍包括中山站區、米洛半島、布洛克尼斯半島、斯托尼斯半島.在上述野外地質考察地區,對早期構造變形殘留的岩石進行了野外照相、素描、産狀測量及標本採集,採集岩石標本100余塊,獲取了重要的野外第一手資料,為室內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大洋考察]

  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中的南大洋考察是按“九五”國家攻關計劃進行南大洋考察的第一航次、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航次.根據南極考察的現有條件和研究方向,對南大洋考察的斷面和站位進行了科學的設置,重點強調冰緣區和普裏茲灣內的工作,沿冰緣設置了12個站位,在灣內設置了三條主斷面、20個站位.另外,充分利用一船兩站、環繞南極航行的機會,加強航渡期間的走航觀測。走航觀測在進入南大洋後,每天四次施放浮游動物高速採集器,同時採集表層水抽濾、測定葉綠素 a,共獲得浮游動物高速採集器樣品86個,葉綠素數據168個,取得環繞南極航行期間浮游動物和初級生産力的完整資料。

  整個航渡期間 AD-CP全程測量,共獲取 ADCP測流數據600MB;並進行表層海水取樣進行表層水溫和鹽度測定;完成了中美合作項目中的 XBT、XCTD走航觀測,投放 XBT60枚,XCTD12枚,獲取資料1.8MB;採集表層海洋化學水樣164個。測區考察取得0—200m浮游動物垂直拖網樣品15個;高速採集器磷蝦樣品28個;CTD資料500K; ADCP測流資料150M;鹽度分析資料60個,CTD下放的最大深度為100m,離海底的最小距離為25m。海水化學樣品1198個,其中營養鹽760個,溶解氧152個,POC85個,DOC85個,生産串 116個,現場測定數據912個。獲得同位素樣品102個,環境樣品16個。由於97/98年南極夏季的氣候偏暖,浮冰區的分佈較往年偏北,使得此次南大洋考察在中國南極考察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在最靠近南極大陸陸緣冰的地方進行大洋考察,第一次將設置在陸緣冰冰緣的12個站位全部完成。

  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航行實驗及使用 此次考察按計劃完成了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建立。系統自1997年 11月 11日正式運行後,每天接收2至3條軌道的高分辨雲圖,至1998年4月4日共接收200多張雲圖。此間還根據需要接收、打印了靜止軌道衛星低分辨雲圖200張,供氣象預報人員及船長使用,為“雪龍”號船穿越西風帶時航行提供可行的導航建議,保證了“雪龍”號船平穩順利通過西風帶。

  長城站附近海域錨地水深測量 長城站測區為鼓浪嶼與雙烽島之間的海域,外業工作從1997年12月22—28日結束,完成測線近00km,獲取點位近6000點,取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另外,對納爾遜島的氣象灣現用錨地進行檢測及補測。通過測量發現了智利海團上不符水深許多處,為科考船拋錨提供了科學保證。

  中山站附近海域水深測量 中山站測區原設計在望京島附近海域,設計測線總長為218km,由於該海域一直是冰山、浮冰堆積,無法進行測量,所以根據沒發現大的冰山出入等情況將測區改為在饅頭山附近。通過測量發現,在饅頭山以東偏北海域有一片適合大船拋錨的水深區域,該區域水深在100m以內,面積大約1.3km2,但由於時間關係只測了5km的測線。

  97/98赴西班牙南極考察站地質考察 此項考察是為完成“九五”國家攻關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項目中有關西南極地質研究課題所進行的第一次實地考察。此次考察,主要針對僅在南設得蘭群島利文斯頓島 Hurd半島出露的一套古生代濁流沉積開展調查取樣,以研究其沉積環境、沉積過程,探討它們的成因和構造背景。為此.依靠西班牙南極考察站的後勤保障和充分利用考察地區天氣狀況較好的條件,進行了地質填圖、地質剖面測量、區域調查等三方面的野外工作。在歷時 l個月的野外工作期間,出外作業26次(折合20個工作日),共採集各類樣品267個,填制1:5000地質草圖3km2,精測地質剖面280m,路線剖面2條各500m,同時對調查區內出露的岩墻和岩脈進行了取樣。

責編:東子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