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八次南極考察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5日 10:55)
|
|
|
地質考察 |
[長城站科學考察]
冰川考察研究 1992年1月5日完成柯林斯冰蓋的鑽取冰芯和考察任務,14日回站工作。在主冰穹和小冰穹各鑽取冰芯5支,總進尺480m,最大鑽深65.5m,完成了物質平衡和成冰作用研究,挖雪坑28個,累計深度40余米,取得密度、地層、溫度觀測數據450多個;進行冰川運動和應變觀測4次,取得數據1240多個;雷達測厚總長度15km;完成了三支冰芯的地層剖面描述,總長140m,測量了其中二支冰芯的密度,取得數據30000個左右,並對一支冰芯進行了組構切片,完成影片20張;對菲爾德斯半島南部雪斑分佈進行了填圖。協助烏拉圭方面採集水樣600多瓶。對所取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和編輯。
|
|
|
測繪 |
測繪科考 考察的主要項目是對菲爾德斯海峽斷層運動形變進行監測。利用衛星 GPS先進技術和激光測距手段,進行野外數據採集和資料預處理。共接收衛星觀測數據15000個,獲取26條衛星測邊和46條激光測邊資料。經事後數據處理,所得成果精度達到要求。衛星GPS技術的定位精度優於5mm十5ppm D(D為兩測站間距離)。此外,對站區的地面影像進行了航攝,併為冰川在柯林斯冰蓋主冰穹冰芯鑽取進行了GPS衛星定位;為通訊發射天線的指向和菱形天線的檢修和保養提供了必要的數據;為氣象場風標指向的方位角進行了復測。
沼澤濕地的研究 對菲爾德斯半島及附近島嶼進行了濕地踏勘和考察,對站區附近濕地進行了重點考察,採集土樣52份、水樣 11份、植物樣30份;進行樣方調查29個,樣線調查3條;小氣候觀測獲1495項記錄,特定觀測項目50項;生物測定10項,泥碳生物性測定12項;完成站區和阿德雷島濕地分佈圖;收集了部分氣象資料。
苔蘚對比研究 對菲爾德斯半島及附近地區進行踏勘,對長城站地區苔蘚植物群落進行了重點考察研究,採集化學分析樣品20個。進行68個50 50cm的樣方調查;挖土壤剖面7個;進行了地溫、濕度、風速的觀測,收集數據1278個並收集了部分長城站的氣象資料。基本掌握了苔蘚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特徵、群落類型及其分佈規律。
日地整體關係研究 解決了儀器存在的問題,使儀器正常運行。獲得1.8M MBIT字節數據,對其中10%的數據進行隨機抽查,結果表明,全套系統工作正常,所取資料完整可靠,從數量分佈和精度方面評價,均可滿足研究工作的要求。
常規觀測 5台儀器晝夜連續觀測電離層、宇宙噪聲、甚低頻、多普勒和單邊帶短波。獲210m膠卷和430m紙帶記錄資料、3盤磁帶、750頁打印紙,儀器工作正常,資料數據可靠。
地磁、地震觀測 (地震局物理所)對線路、儀器進行了檢修,恢復完善了觀測系統,使所取得的數據可靠,共獲取數據4萬多個。由於地磁總強度測量的恢復,使地磁地震觀測成為一個完整的觀測系統。從記錄到的幾次地震來看,地震前後及發震時間,相應地磁動豐富,變化幅度大,而地磁總強度表現為數字跳動大,呈不規律。在地震後持續一段時間,地磁分量記錄趨於平靜,相對總強度讀數穩定,説明所得數據是可靠的。
地磁、哨聲常規觀測 (中科院地物所)獲脈動(磁帶記錄)12盤,地磁三分量走紙3卷(共120m),地磁總強度和水平強度150組數據,哨聲18盤磁帶記錄。
氣象觀測 每日4次定時觀測地面氣象要素(能見度、天氣現象、雲狀、氣溫、氣壓、濕度、降水量、風向風速、地表溫度、深層地溫、日照、蒸發量等);每日兩次觀測長城灣海水錶層溫度;用凝結核計數儀(NO LAN—POLLAK)測量大氣凝結核數據,已獲得15120個數據;自動氣象站測得長城站區每小時的氣壓、溫度、濕度和風向風速資料(1992年1月8日開始)。
人體生理與醫學 進行兩次測卷答試;對部分隊員進行血樣、尿樣抽取;統一疾病診斷登記表格。
地質考察
地質考察 完成了橫穿菲爾德斯半島南北四條路線的地質考察,採集了各種水樣12號、土樣10號,並收集了地球化學材料;勘查了阿德雷島等地的階地;參觀了冰蓋上的冰川考察實況。
污水排放監測分析 為檢驗經污水處理系統處理的下水是否達到排放標準,對水樣的顏色、懸浮物、pH、化學耗氧量、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耗氧量、細菌總數和總大腸桿菌群等八項指標進行了監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