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30度探密


探秘北緯30度五 奔向三峽視頻:


  世界上有數以百計的大河分佈在不同的緯度帶上,然而最輝煌的早期文明卻都誕生在北緯三十度一線的河流兩岸, 孕育古埃及的尼羅河,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以及中國的長江, 四大文明古國都被囊括其中,這裡地形不同人種不同卻創造了同樣的輝煌,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奇特現象,

  尼羅河與長江是其中的代表,他們承載的文明從古至今從未間斷,現在他們仍是世界公認最有價值的河流,那麼,這條緯度帶上的河流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導致文明産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這是北緯三十度最重大的課題之一.

  埃及首都開羅,位於尼羅河下游北緯三十度線附近,是現代非洲經濟中心,而在他附近的美所布達米亞高原上則聳立著古埃及文明的豐碑和神秘的金字塔,同樣中國長江中下游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裡有一連串的特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漢.,被稱為中國經濟軸心地帶.而這裡的古代文明,尤其是河姆渡史前文明,以及後來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都達到同時代世界的巔峰.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文明是否有共同的根源.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係教授 王恩涌:埃及 巴比倫 印度 這一帶小麥培育後 灌溉農業技術的應用都在沿河 沿尼羅河 幼發拉底河 底格裏斯河 印度河 所以獲得農業高産 所以在這些地方出現了文明 中國最早的農業 一個是旱作農業小麥一個是水稻 水稻在多雨的地區生長這正好是長江一線 而這一帶正好是中國水稻起源的地方 下面是河姆渡 到了湖北是荊楚 到了四川是三星堆

  發源長江流域的稻米如今已經養活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而尼羅河流域的大麥則被另一半人口廣泛種植,只不過這些植物生長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北緯三十度了,這説明北緯三十度並不是唯一盛産農作物的地方.

  為了體會這裡的自然環境我們從黃山來到了長江中下游的鄱陽湖地區,這裡有一大批對溫度和生態最為敏感的動物--候鳥,他們每年十一月份從華北甚至俄羅斯大批遷徙到這裡的,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候鳥越冬棲息地,在這個人類已經頻繁涉足的地區,候鳥仍舊依依不捨,這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現象.

  碰巧尼羅河下游也是重要的鳥類保護地,鳥類紛紛選擇北緯三十度安家可能與早期人類有共同的原因.江河咆哮推動了文明的車輪,但在它背後還有更為強大的動力暗藏著,這就是星球的運動與大氣環流.

  中國自然基金會地學部研究員 宋長青:世界上有這麼多大江大河 為什麼早期文明多集中在北緯三十度左右 的大江大河邊發育呢 事實上河流本身的分佈是受地形氣候的影響造成的 但沿北緯三十度線卻有一個良好的 適宜於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這個環境我指的是它的溫度環境和生態環境

  大學城市與環境係教授 于希賢:從大氣環流的角度來看 它是副熱帶高壓帶經過的地方 恰巧是信風和東南季風在這裡交匯 所以形成了洋流寒流和暖流也在此交匯

  冷熱交替看起來讓我們添了不少麻煩,但卻避免了持續冷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且它也使我們的文明有了更強的適應性,這是持續發展的深層原因嗎?.

  雖然這些説法莫衷一是,但卻擋不住文明的腳步,直到今天北緯三十度的江河沿岸還有新的文明奇跡不斷的出現,令世界震驚.

  離開鄱陽湖我們將沿長江西行,它是北緯三十度上橫貫中國最便捷的通道,他將把我們探秘之旅帶往北緯三十度上最新最大的文明豐碑--三峽大壩.

  浩浩長江計入三峽突然突然變得狹窄而兇猛,從清代開始就有人想在這個緊要的位置調控長江,到了八十年前孫中山更是立志要在這裡築壩發電,這個理想直到七年前才開始實施,而今大壩已經聳立在我們面前.

  據説它是世界水利史上使用混凝土最多的工程,一千八百多萬立方米混凝土,如將其製成1立方米的混凝土塊,可繞地球赤道大半圈。這一宏偉的工程誕生在北緯三十度附近,既有必然也有巧合,一些原因甚至今天都無法解釋.

  三峽大壩醞釀之初有許多重大的課題有待研究,其中之一是大壩需要建得多高才能起到他最重要的防洪作用,因為每增加一米都要多投入上億的資金,同時每增加一米大壩對地殼的壓力也會增加很多.而這一帶地質條將相當複雜和脆弱.

  這時候三峽附近的黃陵廟給專家提供了重要依據,這是一座明代修建紀念大禹治水的廟宇,雖然建於很高的山坡上,但是一八七零年一場歷史上最大的洪水卻險些使它遭受了滅頂之災,直到今天廟裏依然留有當年水淹的痕跡,他不斷的警示後人長江水患的巨大破壞力.不可低估.

  湖北宜昌黃陵廟文物處 羅春玲:當時一八七零年洪水淹沒了我們大半個中國 (相當於現在的)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 要是現在還發生一八七零年那麼大的洪水 那就不止淹死二三十萬人可能是兩三百萬人 所以他們看了以後認為應該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

  於是專家根據這一次歷史上最高水位制定了大壩高程一百八十五米的標準.對於防範水災這是一個最安全的標準,然而這個比任何摩天大廈都要沉重的建築卻給了專家巨大的挑戰.它會把腳下的地給壓塌了嗎?這並非杞人憂天

  我們沿著當年專家走過的路用他們的眼光去看一看三峽.

  和長江的混濁不同三峽有許多清澈的支流,這裡終年溪水潺潺,林木茂密, 它代表了整個三峽的地貌,然而這些泉眼密布溝洞相連的環境在專家看來卻是松脆不結實的地形, 可以想象如果大壩的底下到處漏水絕不是一件零人滿意的事.

  三峽有一道著名的景觀名叫燈影石,它形似航標燈上面大下面小,其實它是被流水切割侵蝕而成的石灰岩,整個三峽都是由這一類的岩石組成,這種岩石能過被水緩慢溶解最後在水流過的地方鑿出一道深槽,正是由於這種作用六百里長的山體才被切割出陡立的峽谷,造就了三峽奇景,可以説這裡是石灰岩的天下.

  三峽的壯美和別致吸引著遊客,但水電專家不會願意把大壩建在這一類不牢固的基礎之上,這裡的地形非常合適截斷江水,但卻難以找到一塊建壩的良好基石.

  從六十年前中國的第一代水利專家,美國的水壩建設權威,蘇聯的地質學家就在六百里三峽苦苦探尋著,他們在幽深的石灰岩峽谷中爬山鑽洞,在湍急的江岸,水下挖地三尺,目的就是找一段適合建壩的基礎,雖然不敢奢望,但是他們心中理想的目標是一段花崗岩,可是要在石灰岩的世界裏找到大段的花崗岩,理論上是不可能的,石灰岩的獨特風景成了他們難以擺脫的惡夢.終於,黃天不負有心人,在西陵峽一段名叫三斗坪的地方,他們找到了這樣一塊寶石,它竟然是一塊寬達一公里的花崗岩,更可貴的是它整體幾乎是鐵板一塊,它非常緻密難以加工,但一旦成型卻牢不可破,更巧的是它的寬度正好可以容納巨型的三峽大壩,而且這一帶還有建壩最為理想的地形,世界著名的水利專家看到這一切之後非常驚訝,它只能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上帝賜予中國最好的壩址,沒有它今天的三峽工程無法想象..建造三峽大壩是歷史的必然,但發現這樣這塊理想的基石卻超出了常理,是什麼原因在漫長的石灰岩地帶突然爆出一塊美麗的花崗岩,這個北緯三十度新的謎團還需留待後人去解釋.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