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喇家遺址出土4000年前的麵條
央視國際 (2005年11月08日 09:34)
根據有關專家的鑒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狀遺存是小米做成的麵條。專家説,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最早的麵條。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是目前中國惟一的災難遺址。2002年發掘中,在20號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麵條狀遺物。據發掘該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紹,當時出土時,紅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裏積滿了泥土,在揭開陶碗時,發現碗裏原來存有遺物,直觀看來,像是麵條狀的食物。但是已經風化,只有像蟬翼一樣薄薄的表皮尚存,不過麵條的捲曲纏繞的原狀還依然保持著一定形態。麵條全部附著在後來滲進陶碗裏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來,陶碗倒扣,因此有條件保存下來。
考古隊對此發現非常重視,將此遺存帶回北京進行鑒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先生在實驗室科學鑒定了土壤中的植物硅酸體和澱粉形態,使用了80多種不同植物進行對比,最終確認了食物成分是小米(粟),並且通過民俗調查還了解到小米麵是可以加工成麵條的,在中國北方一些農村,在沒有小麥白麵加工麵條的情況下,現代還有用小米磨面加工麵條的事實。
由於喇家遺址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專家認為,這是迄今最早的麵條遺存。從形態上看,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像拉麵,斷面近似圓形,但還不能肯定這就是拉麵。“我們估計,這個麵條可能是用某種簡單的工具壓制而成的。”蔡林海説。
出土麵條遺存的房址,是在遺址小廣場上的東南角位置上的一個地面建築。它由3排4列12個柱洞構成,呈南北向,基本上接近正方形,大約5米見方,室內地面散落大量陶器、石器等各類遺物,整個地面為硬土面,還有的呈燒土面,存有麵條的紅陶碗,外表施籃紋,位於房址的東北角,在房外側壁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儲藏窖穴,遺有粗大的木頭支架和框架痕跡。
專家估計,可能它是一個為祭祀活動備存食物的地方。也就是説,這個麵條可能並不是人的食物,有可能是作為祭祀用的食物。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喇家遺址是罕見的史前多種災難併發遺址,這裡曾經發生了地震和洪水災害,瞬間的災難發生,才使得這個難以保存的遺存能夠偶然保存下來。(記者王宏偉 呂雪莉)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