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 正文

中國發現世界最古老的天文觀象臺

央視國際 (2005年10月28日 15:03)

  中國天文史學家28日説,經過論證確認,在距北京約數百公里處的山西陶寺城址發現的大型特殊建築,為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天文觀象臺。

  據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觀象臺遺址,比此前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天文觀象臺遺址提早了至少2000多年。

  中國專家推測,這座觀象臺應建於距今4100多年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何駑説:“當時,這座觀象臺不僅用來觀測天象,還被用來祭祀。”

  從外觀上看,觀象臺呈大半圓形,主觀測點臺基直徑約40米,外環道的直徑約60米。主觀測臺上有3個圈層的夯土結構,第一圈內有13個夯土柱礎,由西向東呈扇狀輻射排列。每座柱礎長約90厘米,寬約70厘米。

  考古學家判斷,這些夯土柱礎上原來應豎立大約13根石柱,形成12道縫隙,縫距一般為15厘米,最寬的有50厘米,石柱高不低於4米。

  何駑説:“古人透過柱與柱之間的縫隙觀測太陽與周圍山峰的切線,根據每一天太陽升起的不同位置來劃分節氣。”

  他説:“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臺。此前公認的最古老的觀象臺為中美洲的瑪雅遺址,距今約一千多年。”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堯典》是中國惟一現存的記載商周之前天文曆法的典籍。書中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這表明,傳説中的帝堯(約公元前24世紀)時就已經有了專職的天文官,從事觀象授時的工作。此次古觀象臺遺址的發現首次為《堯典》的記載找到了事物證據。

  觀測天象、制定曆法是華夏文明誕生的重要標誌。

  為了驗證天文臺觀象的精確程度,考古學家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這裡模擬了古人的觀天象過程,結果發現由此測算出的節氣與現在使用的農曆只相差一、兩天。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面積約為300萬平方米,為一處堯舜禹時期的文化中心聚落,距今約4300年。2002年陶寺遺址被確定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的子課題,目的就是要論證夏商周存在的真確性。

  日前,近20名天文、考古、歷史專家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築功能及科學意義論證會”。與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説:“中國有着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中國古代天文學領先於世界各國。但由於文獻記載的缺失,我們對於商周以前上古天文學的發達水平,知之甚少,這一考古發掘彌補了這一缺憾。”

  專家們還呼籲,有關部門應儘快制訂方案,對這一價值非凡的天文觀測點遺址進行保護性復原。(記者熊爭艷 喻菲 劉暢)

責編:陳玥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