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可可西裏)“我正在挖的是一棵樹”
央視國際 (2005年10月17日 10:15)
藏北羌塘高原沒有參天大樹,也看不見低矮的灌木,只有貼在地上生長的一團團、一塊塊的紅色、黃色植物。看起來10月份的山嶺、湖盆光禿禿的一片蕭索。
8日,科考隊來到半島錯湖邊進行綜合科考。來自中科院植物所的隊員胡建瑩正在用地質錘刨著臉盆大的一團淡黃色植物。
“這是什麼植物?刨它幹啥?”記者問。
“這是柔籽草。我挖它做個標本。”
“挖一株草為啥用尖尖的地質錘,不用鏟子?”。
“我正在挖的是一棵樹。它雖然叫草,卻是矮化的木本變種植物,根很深。我的植物鏟已經挖彎了,只能用堅硬的地質錘刨。”
聽了小胡的話讓記者大吃一驚。這時其他隊員也跑過來幫忙。 在海拔5100米掄動地質錘是件消耗體力的事。不一會,小胡累了,才有工夫解釋這“柔籽草”和青藏高原的植物。
柔籽草生長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廣大地區,主要分佈在土壤含水量比較高的河漫灘地和河流兩岸。在雨季來臨的時候,土壤以上的部分是綠色的,向外貼近地面平展生長。因為地表風小,吸熱快,環境相對穩定,比較適合它的生長。
小胡指著正在挖掘的柔籽草説,它是矮化的木本植物,在高寒的高原地區生長,非常抗寒,每年只向外生長幾毫米。這株別看只有臉盆大小,可是已經有100多年的高齡了。估計它的根有將近1米長,要做標本,就要盡可能多地保存它的根係,不能只簡單地挖出土層表面的部分。它的根深深地紮在冰川凍土裏面,所以要挖出整個樣本非常困難。
“青藏高原的很多植物呈現矮化的特點。比如紅景天、雪靈芝、點地梅、火絨草都是為了適應青藏高原的嚴酷的自然環境,貼著地表向外沿展生長。這是植物適應環境非常重要的生長策略。”
花了40分鐘的時間,柔籽草終於“出土”了。小胡抱著挖出來的樣本,向200米開外越野車走去。雖然整個樣本上還挂著凍土,足有五六十斤,可小胡臉上還是洋溢著笑容。
藏北高原的高寒土地上生機盎然。(新華社記者楊維漢)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