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自然探索 > 正文

(穿越可可西裏)瑪瑙灘前説瑪瑙

央視國際 (2005年10月17日 10:11)

  初到令戈錯,人們都有種急迫的心情,想見到這美麗的湖。在見到美景之前,科考隊有更驚人的發現:湖前的河灘中遍佈瑪瑙石。

  10月2日,隊長丁林帶領科考隊員圍繞令戈錯湖和普若崗日冰川進行探路考察。車剛開到臨近湖邊的河谷中,找到一輛荒廢的越野吉普車。這是丁林和幾名隊員在今年7月份為此次科考進行探路準備時,遇到暴風雪而被迫棄置的車輛。

  大家走近孤零零矗立在河谷裏的越野車。突然有人大叫:“車輪底下墊車的石頭是塊瑪瑙!”仔細觀瞧,原來是一塊外層包著泥土,裏面呈黃褐色的石頭。科考隊員們大都是搞地質的出身。經過鑒定,墊車石果然是瑪瑙。

  看了一下山勢地形,科考隊員們給這裡“定性”了,“這裡是個瑪瑙河灘。”

  瑪瑙是一種礦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結晶水,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無晶形的硅膠質礦物,性質穩定,是一種常見的玉石。在我國瑪瑙常見於火山岩中,其成礦作用主要是岩漿熱液填充在灰質岩中。主要呈現黃色、白色,還有黑色、紅色等多種顏色。

  隊員們就是看到了遠處普若崗日冰川下的火山和我們腳下表面佈滿氣孔的灰岩——這些瑪瑙生成的外部環境,才確認了這裡是瑪瑙生成的富集地。

  “這兒距離火山很近。當年火山爆發時,岩漿熱液填充在灰質岩的氣孔中,二氧化硅冷卻結晶後這裡的瑪瑙就形成了。”隊員李德文向記者解釋了緣由,“由於石灰岩和瑪瑙礦體經受風化、剝離、破碎作用,從而形成各種碎屑物在原地殘留、堆積或者距離不等的搬運、沉積,在原生瑪瑙礦床附近,重新組成殘坡衝擊碎屑的富集地,就是這個瑪瑙灘。”

  7號車司機老張,一下車,就踩到一塊瑪瑙。高高興興揀起來,擦亮,仔細看,是個白色的龜背形瑪瑙石。“瑪瑙填充在石灰岩的氣孔裏,有鐵餅狀、圓柱狀還有不規則形狀。但是這裡的瑪瑙紋理不很均勻,還有雜質,品質不高,不是寶石級的瑪瑙。”李德文對老張説。

  李德文的話潑了冷水,可大家還是繼續在河谷裏揀拾。雖然價值不高,可也是對海拔5100米的令戈錯湖的留念。(新華社記者楊維漢)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