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鄉土中國 > 正文

中秋:團圓節的來歷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14日 09:20)

  中秋節,時為農曆的八月十五,正當秋高氣爽之際。

  中秋節,又名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中秋夜的月亮最圓最亮,神州的千家萬戶團聚賞月,吃月餅,充溢著祥和的氣氛,象徵著“團圓”和“圓滿”的意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有多種説法,民間流傳極廣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裏要來的不死之藥,于八月十五日之夜飛上天去,在月築室為宮,遂為月宮之神;后羿後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望月設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間與丈夫、兒女團聚,由此而衍生出後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

  民俗學家則認為,中秋節的原始基礎是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到周朝時,這種朝拜開始歲時化,“中春……迎暑,中秋迎寒”。在漢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而“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漢朝建立後才出現的,到唐、宋時,中秋節已受到普遍的重視,在《古今歲時雜咏》一書中,卷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收錄了唐、宋兩朝著名人物咏中秋的詩,而且每首都幾乎與月亮相關。“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唐戎昱《中秋夜登樓望月寄人》);“鏡裏秋宵望,湖平月彩深”(唐陳羽《中秋夜臨鏡湖望月》);“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唐韓愈《中秋夜贈張功曹》);“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宋蘇東坡《中秋》)。這些詩説明在中秋節,祭月、賞月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在北宋以前的典籍中很難找到,直到南宋週密所寫的《武林舊事》卷六中,提到各種蒸食的糕餅中,有“月餅”在列,但是否就是中秋專用的節物,則不得而知。月餅明確地作為中秋節專用之物,並賦予一種“團圓”“和美”的美好意蘊,是在元代之後,“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宮史》載,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

  在中秋夜,誰都希望全家團圓、朋友相會,以感受良辰美景帶來的愉悅。“和和美美,團團圓圓”,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祈願。(聶鑫森)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