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文史博覽 > 正文

康雍乾三帝與中西文化交流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09:55)

  文化交流是促進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但中西文化的交流對古老的中國而言,卻有過一段被動而又無奈的歷程。封閉的政治體制,決定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在17--18世紀、即康雍乾時期,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派遣傳教士的方式把觸角伸向中國的時候,極不情願地接待了這一不速之客,為“西學東漸”打開了一扇不大的小門。吳伯婭的《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正是以清王朝康熙、雍隆、乾正三帝的對外政策為線索,全面論述了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之間的實質性碰撞,以及由此産生的重大影響。

  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歷來不乏有力之作,而該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作者截取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康雍乾盛世,選擇了這一時代最有力度的人物———康雍乾三帝,把他們的思想和政策與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聯絡起來進行考察,放到時代發展的大潮中進行審視與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康雍乾時期的中國雖貌似太平輝煌,卻已經落後於西方,處於中西力量對比易位的前夜。中國於此卻茫然無知,實施著封閉式的自我隔離機制。中國何以在世界歷史的重大轉軌時刻表現得如此惰性十足?統治者又是基於怎樣的文化背景制定其閉關自守的政策?研究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於解讀這些歷史的癥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閱讀該書將會使人們獲得某些啟迪。作者明確指出,康雍乾三帝的思想認識、決策措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孕育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取決於中國的社會性質、政治體制、經濟基礎,受制于風雲變幻的國內外形勢。書中就此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關於康雍乾三帝對天主教的認知狀況、對傳教士的接納態度以及他們對待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態與對策,也成為該書的濃墨重筆。作者既從康雍乾三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較少中國菲薄夷狄之見,善於學習,肯定了他們不僅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利用了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技,也從個性對權力的影響和傳統文化、祖制家法對個性的制約等方面,分析了康雍乾三帝對西方文化的熱衷程度不同,以及由此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所産生的不同影響。他認為,正是康熙對傳教士的開明態度,才使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得以碩果纍纍。其後雍正雖力行禁教,但仍保留有技藝的傳教士在宮中服務。乾隆時期,皇帝個人對自然科學的無興趣,成為西學東漸日趨衰落的原因之一。但是,促使中西文化交流走向低谷是有其更為深刻的社會根源的。從根本上説,中華文明的自我延續性,決定了清王朝在對外政策上的固步自封與盲目排外。康雍乾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但是被動的,而且是謹小慎微的,主要局限于宮廷。因而康雍乾時期的“西學東漸”並沒有對中國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産生震撼及推動作用,其影響力遠不如當時由這些傳教士帶給西方的所謂“中學西傳”。

  歷史是一門實證的學科,作者努力挖掘清代檔案,廣泛收集了中西各類史料,並大量參閱了國內外學者已有的相關成果,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細緻地分析了康雍乾三帝的心路歷程,考察了他們對西方文化政策的制定、執行,以及變化的全過程,為清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一塊可供繼續探研的平臺。(劉鳳雲 )

責編:王卉  來源:國際在線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