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文史博覽 > 正文

文博雜譚:古碑為鑒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10:03)

  在山西稷山馬村青龍寺博物館,高高聳立著一座古碑。它不僅記載著主人生平業績,同時也不失為今人尤其是司法幹部借鑒的一面鏡子。

  這是一座神道碑。碑主人姚天福,字君祥,祖籍山西省稷山縣南陽村,生前曾任元世祖朝的監察御史、刑部尚書、按察使等職。

  天福死後32年,元統元年(1333年)順帝詔命為天福在稷山縣路村莊祖塋樹神道碑一通,以表彰其生前的豐功偉績。

  此碑在1970年由稷山博物館從路村莊移至青龍寺,實施異地保護。全碑由碑額、碑座和碑身三部分組成,總高516厘米,重17噸。碑額高150、寬154、厚56厘米,上有二龍盤頂,栩栩如生。碑座是一頭正臥的龜趺,長264、寬143、高86厘米,頭部高揚,兩眼圓睜,裸露著10顆鋒利牙齒,尾部蜷曲著粗壯尾巴,虎虎有生氣。碑身高280、寬144、厚50厘米,四面嚴嚴實實刻著4884個楷書陰字碑文。字體較大,見方4厘米,據傳是趙孟頫所書。碑文翔實記載了姚天福任職40餘年間,“摧強扶弱,理冤肅化,所劾治的皆是權姦強酷之吏”的事跡,讀後令人肅然起敬。

  天福任監察御史期間,為整飭朝綱,不為個人身計,冒著罷官、殺頭的危險,直面忽必烈,多次彈劾當朝丞相阿合馬“擅政柄為姦利事”的罪狀。世祖賜其為“巴爾思”(蒙古語即老虎),以表彰他剛正不阿,不避權貴的如虎精神。大名府太守小甘浦,是世祖的寵臣,有恃無恐,作惡多端。姚天福經過微服私訪,查實其罪證,立捕小甘浦歸案。世祖想免予其死罪,姚天福據理力爭,終將小甘浦斬首,震動朝野。對於貪官污吏,姚天福深惡痛絕、疾惡如仇。遼東宣慰使阿老凡丁,貪污軍糧一萬石,姚天福查實後,親自將其逮捕,並給了應有的懲處。姚天福不僅平反昭雪大量冤假錯案,而且對造成此類案件昏聵無能的庸官也作了整治。諸如樂城縣吏草菅人命案、三河縣古銅印案、武平縣劉成的暴死、遵化縣五貝冤屍案,對這些疑案的察理,反映了姚公久經按察事故,熟諳御史之責,洞察細微,斷決明識,料事如神。姚天福恪盡職守,認真負責,及時上言忽必烈,糾正了御史臺設兩位大夫的弊端,改正了撤銷各道按察司錯誤之舉,受到世祖的稱讚。姚天福在任地方官吏期間,時時體恤民情,事事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受到人們的尊敬。在真定任太守時,他及時制止了因隆福太后到五台山作佛剎而大興土木之風,老百姓感激涕零。

  在一個元蒙統治的王朝,漢族出身的姚天福,面對“權、姦、強、酷之吏”,何以能“發姦邪之機而奪其魄,摧強暴之鋒而壞其勢”呢?碑文中揭示了三個原因:其一,元世祖信任和重用。忽必烈除賜“巴爾思”美譽外,多次稱他是本朝的“魏徵”,並説:“誰敢違犯太祖成訓,御史你儘管打擊,切勿放縱。”其二,家庭熏陶和影響。天福母親屢屢教育其要“公而忘私”,為盡御史之責,雖死而無憾。其三,無私無畏。天福一生為官清廉,兩袖清風。阿合馬為報復他,突然搜查其家,結果只搜出幾升谷米。(鄭祥林)

責編:王卉  來源:人民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