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産:十三陵和明孝陵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9日 10:14
北京時間7月4日零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産大會一致決定,將位於中國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的明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名錄》。
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方圓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個陵區原來都有陵墻,正門開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兩側,好似一龍一虎踞守大門。十三陵以地面建築宏偉的長陵和已發掘的地下宮殿定陵最為著名。目前,明十三陵正在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這十三處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等。
這些明代帝王的陵墓除面積大小、建築繁簡不同外,其建築佈局、規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從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棱恩門、棱恩殿、明樓、寶城等。
十三陵中以長陵建築最為宏偉,它與定陵一起,同為主要參觀對象。
長陵:是明成祖朱慷的陵寢建築,橫恩殿亦稱獻殿、享殿,是長陵的主體建築,是舉行祭祖的重要場所。長陵被恩殿建於1427年,十分雄偉壯觀,它聳立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總面積為1956平方米,殿內有32恨金絲柄木明柱,最大的直徑1 17米,高14 30米。梁、柱、擦、椽、鬥拱等構件,皆用橢木製作,雖歷時五百餘年,仍牢固如舊,香氣襲人。它是我國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
定陵:是明神宗帝朱謝鈞的陵寢,他10歲即位,年號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48年)。
陵園規制倣照長陵。定陵地宮己于1956一1958年被科學發掘,現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館。
地下宮殿由前、中、後及左、右五座高大寬闊的殿堂聯結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建築。在這些殿堂間共有石門七座。石門設計非常科學,由於其重心集中在軸部,雖重達4噸,但開啟十分靈活輕巧。
地宮的平面佈局基本上採用"前朝後寢"的制度。前殿沒有任何擺設,相當於宮前廣場,中殿相當於前朝月宮殿的正殿,內有三個用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黃色琉璃"五供",即香、燭、花,還有青花雲紋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滿香油,專供長明燈使用。左右配殿無任何隨葬器物。後殿相當於寢殿,稱為"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為放置棺槨之處所。棺床中央放置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棺槨,三具棺槨周圍放有梅瓶、玉料及裝滿隨葬金銀玉器的紅漆木箱26隻,各棺槨內也裝有大批隨葬物品。
在定陵出土的隨葬品中,皇冠和鳳冠最引人注目。萬曆皇帝的金冠通體用極細的金絲編結而成,上嵌二龍戲珠。在精美的首飾中,萬曆帝的金冠可謂稀世之寶,冠頂鑲嵌著的食指大小的貓眼石光芒四射。
明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
|
|
|
大金門(原為陵園的大門) |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墻有45 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隻,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 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
|
|
明孝陵神道 |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係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 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臺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南面有拱門3 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週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 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週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 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