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帕哈太克裏鄉政府裏一直挂著用漢、維兩種文字書寫的毛主席的回信 |
CCTV.com消息(記者郭翠瀟 報道)乍看上去,帕哈太克裏,這個坐落于喀什城南郊的一萬多人口的鄉並無特別之處,傳統的維吾爾民居高低錯落,姑娘媳婦們在葡萄架下乘著涼吃瓜果,孩子們則在院子裏嬉戲,富足而閒適。然而,就是這裡的村民們卻曾得到共和國兩代領導人的親筆回信。
1952年,土地改革勝利後,帕哈太克裏農民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生活變的明亮起來。翻身的農民從心眼裏感謝共産黨和領袖毛主席,為了表達由衷的喜悅和感激,他們請來了有文化的郵電局幹部買買提麻木提代筆,用維吾爾語詩歌形式寫了“致敬毛主席”的長信,報告他們過去所受的苦難和今天翻身做主人後的歡樂。3月23日,全鄉農民大會一致通過了寫給毛主席的這封信,並請當時的駐鄉土改工作隊隊長賽福鼎 艾則孜將信轉呈毛主席。8月30日,毛澤東親筆寫信給賽福鼎,請他把自己簽名的回信交給帕哈太克裏鄉的農民,信中鼓勵他們在愛國豐産的口號下,更加團結,努力生産,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並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收到毛主席的信後,全鄉上下各族群眾奔走相告,毛主席的繡像和回信被恭恭敬敬地挂在帕哈太克裏的榮譽室裏,深深地銘刻在維吾爾農民的心坎上。在毛主席回信的激勵下,大家一鼓作氣發展生産,很短的時間裏,有一部分農民富裕了起來,改造了自己的房屋,購買了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拖拉機、農機具、摩托車等現代化的工具。在新中國的懷抱裏,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強。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水稻撒播種植模式,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全鄉1.68萬畝水稻,畝産從132公斤提高到830公斤,到1989年糧食總産突破千萬公斤,由此贏得“塞外米糧倉”的美譽。
1990年8月25日,江總書記來到了帕哈太克裏。他看農田,走農戶,聽彙報,邊走、邊看、邊聽,不住微笑地點頭。此後,受到鼓舞的全鄉人們激情難抑,于1993年8月30日隆重集會,一致通過了給江總書記的信。1994年2月4日,鄉親們收到了江總書記熱情洋溢的回信,信中勉勵鄉親們增強民族團結,勇於開拓進取,加快經濟發展,搞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為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半個世紀過去了,帕哈太克裏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全鄉村村通了柏油路,通了電,通了自來水,有電視、有電話,出門騎摩托、坐汽車,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現在鄉里90%以上的農民搬進了新居,有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還購買了汽車、農機具,手機也逐漸走進了農家。先富起來的農民不忘帶動其他農民共同致富,三村三組有一個農民叫阿不都許庫爾,最初是泥瓦匠,從70年代開始在外打工,做小生意,發展到後來做房地産和邊貿生意,現他的資産已有1.4億。從去年年底開始他的企業開始到國外投資。今年從鄉里帶走30多人到國外工作。”帕哈太克裏鄉鄉長艾克拜爾 吐拉洪在向記者介紹情況時臉上寫滿了喜悅與自豪。
半個世紀來,帕哈太克裏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3年全鄉總收入2166.94萬元,人均2089元,是土改前的29倍,2004年人均收入達到2255元,這裡已作為喀什無公害水稻基地之一,是塞外稻米之鄉。近年來,利用距離喀什市比較近的優勢,帕哈太克裏鄉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奶製品加工業,供應城市。三村的村長達吾提 艾山就是一個養牛大戶,他自1999年年底開始養畜,每年養60-80頭牛,每頭牛價值3000-4000元。2003年達吾提 艾山住進了耗資15萬元蓋的400平方米的新房。在他的帶領下,三村形成了養殖小區,目前三村集中養牛戶就有18戶。
因為有著兩代領導人親切關懷,2001年帕哈太克裏鄉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今,帕哈太克裏鄉正將政治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努力建設成為喀什最吸引人的紅色旅遊基地。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