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忠君兩相成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12:01)
在中國古代,尊老是優良傳統,是以忠君為標誌的家法制度的基礎和前提。與之相應,壽星自來是深受禮敬的。壽星作為民間信仰中主人間壽夭之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的角、亢二宿。一是指南極老人星。秦漢時所説及立祠所祀的壽星指南極老人星,彼時它被認為掌國運興衰,國命長短。《史記 封禪書》説,秦時“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司馬貞《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史記 天官書》也説:“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張守節《正義》:“見,國長命,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
老者扶杖,早在西周時已作為尊老禮制推行。《禮記、王制》載:“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是説官員七十歲就該退休了,如有特殊情況不能辭官而須繼續貢獻餘熱,政府就要賜給他可以倚靠著休息的坐具和手杖。扶杖者有年齡限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古時的杖,一般是用木、藤、竹製成,略高於人。
兩漢時期,國家對敬老風尚的倡導有逐漸增強的趨勢。劉邦即位次年(前204),頒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給予其“與縣令丞以事相教”的政治地位,免除徭役以及每年十月“賜酒肉的優待政策。
據20世紀中葉發現的漢代《三老趙掾之碑》述,郡三老在本郡享有太守對其“師而不臣”,以及“聽訟理怨,教誨後生”的尊貴地位。惠帝、呂后在位其間,經濟初步恢復,政府養老力度有所加強。
漢文帝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仁君、明君,就在於他所採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他的父親劉邦,滅秦翦楚,平叛異姓王,一生戎馬倥傯,為打下劉氏江山嘔心瀝血,殫慮竭智,他的兄長惠帝劉盈,母后干政,享國日淺,作為實際上第一位漢家的守成君主,即位不久,他就連下了情真意切的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説:“在春天要到來的時節,連草木和各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樂,而我們的百姓中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有的已經面臨死亡,而為人民當父母的不體察他們的憂愁,還幹什麼呢?要研究出一個賑濟的辦法。”第二道詔書説:“年老的人,沒有布帛就穿不暖,沒有肉就吃不飽。如今正當歲首,不按時派人慰問年老的長者,又沒有布帛酒肉的賜予,將用什麼幫助天下的子孫孝敬贍養他們的老人?現在聽説官吏給貧餓老人發放飯食,有的用陳穀子,難道這符合贍養老人的本意嗎?要搞個法令出來。”有關官府根據詔書給各縣、道(少數民族區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縣)下達了下列法令:“年八十以上,每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九十以上,每人另加帛二疋,絮三斤。所賜物品,由縣令過目。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的物品,由縣丞(位次於縣令的官職)或縣尉(位次於縣丞)送到他們手中;不滿九十歲的,由嗇夫、令史(低於縣丞、縣尉的官職)送到他們手中。郡太守派都吏(負責檢查的官職,後世稱督郵)巡行各縣,對不合規定的,予以督責。對刑徒和有罪未及判決的,不用此令。”
文帝二十年(前168),又對孝悌者予以物質獎勵和精神褒揚。大大縣長了養老風尚。此後,漢代諸帝均將重孝養老視為治國方略中的重要環節,一些“循吏”竭力宣揚孝道,漢代主流文化經學將尊老看作立國之本,西漢後期興起的讖緯從神學的角度推動著孝道,這些實踐和理論也得到大眾的積極回應,敬老尊老成為時代潮流。
根據1959年在甘肅省武威出土的《王杖詔書令》竹簡記載,西漢時期就已規定了尊敬和撫養老人的法令。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于一種頂端雕有斑鳩形象的手杖--“王杖”。持有者享有各種優待。如,他的社會地位相當於年俸600石的地方小官吏;侮辱或毆打這些老人的官民,都要定為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處以斬首之刑。宣帝下制稱:吏民對持鳩杖老人“有敢罵毆詈辱者,逆不道”。如雲陽白水亭長張熬因“毆受王杖主,使治道”,結果“即棄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擊鳩杖主,折傷其杖,棄市”。武威新出王杖詔令冊記錄從宣帝本始二年(前72)到成帝元延三年(前10)因 毆辱有王杖老人的案例涉及亭長二人,鄉嗇二人,一般百姓三人,均被“棄市”。同時對無親屬的老人,病弱的老人,也有明確的照顧規定。據專家考證,這些法律條文是從西漢宣帝到東漢明帝130餘年間幾經修改,補充而明確起來的。《後漢書 禮儀志》記載,東漢時仲夥之月舉行敬老活動就要結合祭祀老人星進行。當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
1959年和1974年, 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和廣西平樂銀山嶺漢墓場出土有木制鳩.杖。1968年河北滿城一號漢墓也出土有銀制鳩杖頭。
以鳩為飾的意義有三類説法。
一是採用《風俗通義》的説法:“俗説,高祖與項羽戰,敗于京索間,遁叢屬中。羽追求之,時鳩正鳴其上,追者以為必無人,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以賜老人也。”
二是《後漢書 禮儀志》的説法:“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也就是扶杖在手,時時防噎,以保長壽之意。
三是在我國古文字中,“鳩”、“九”同音相通。而“九”乃數之極,又稱天數,象徵極高極深極多極長極大極廣。同時按《易經》説法又具有吉祥之意。
鳩杖的意義盡可見仁見智,尊老敬賢的傳統美德在兩漢時期得以發揚光大並且形成法令規範人們的行為,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漢家君主之所以把尊老提高到空前絕後的地位,其深層的原因就在於家是國的基礎,不尊老就很難忠君。
晚輩對長輩喪事的淡漠,普遍為人所不齒,甚而要受到法律懲處。《漢書 文三王傳》載,開帝時梁王劉襄之妻任後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後“又不侍喪”,朝廷“梟任後首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官吏也要告假辦理喪事,稱“寧歸”。有的人甚至還要辭官,以期有充裕時間恪盡孝道。蔑視這個習俗的代價是嚴厲的懲處。西漢哀帝時,陳漢哀帝時,陳湯本已舉為茂材,等待長官,因他“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以下獄論處,而舉薦人富平侯張勃則被處以削二百戶的懲罰。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