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石頭的史詩——走近漢畫像石 > 正文

第四編 各具特色的漢畫專題 陰柔纖巧 摹形追神——沛縣龍固新出土的一組漢畫像石 

  二撫琴長袖出喪

  一連三幅。自左至右依次為:撫琴圖:一女子撫琴,一女子踞坐,一女子跪于前。旁有一人席地而坐對飲。中為兩女子長袖舞。一琴師撫琴,一女子席地坐觀,作鼓掌狀。右為出喪圖。

  漢代對於喪葬是極為重視的,家中一旦出了喪事,外出求學者、經商者、做工者和已出嫁的女子這時都要趕回家中行哀。《白虎通喪服》所説“聞喪,哭而後行何?盡哀舒憤然後行”,即是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概括。晚輩如對長輩喪事反映淡漠,將為人所不齒,甚而要受到法律懲處。《漢書文三王傳》載,梁王劉襄之妻任王后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後“又不侍喪”,朝廷“梟任後首于市”即砍頭示眾。在任官吏也要告假辦理喪事,稱“寧歸”。有的人甚至還要辭官,以期有充裕時間恪盡孝道。蔑視這個習俗的代價是嚴厲的懲處。西漢哀帝時,陳湯本已舉為茂材,等待陞官,因他“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以下獄論處,而舉薦人富平侯張勃則因薦人不善,被處以削二百戶的懲罰,降職降薪的幅度也夠大的。

  出殯是安葬死者的過程。據《釋名釋喪制》,出喪時,使用棺車載棺,棺上要覆以銘旌。漢代上層社會使用的喪車主要是車而車。《説文》“車部”:“車而,喪車也。”《釋名釋喪制》對車而車形制有詳細描述:“輿棺之車曰車而,車而,耳也,縣于左右前後銅魚搖絞之屬,耳耳然也。其蓋曰柳,柳,聚也,眾飾所聚亦其形僂也。亦曰鱉甲,似鱉甲然也,其旁曰墻,似屋墻也。”可見車而車有墻有蓋,呈似鱉甲的半圓拱形。此外容車、衣車等也可兼作喪車。薄葬者則使用牛車。

  死者子女應身著喪服,喪服是一種特殊的服裝,用粗糙的麻布製成,穿在身上,目的是體現出服喪者的悲痛心情,使“情貌相配,中外相應”。服喪者在穿上喪服後,往往要用一根繩子打上兩個繩結係在腰間,稱“腰纟至”,頭上勒上麻布條,稱為“首纟至”,象徵著“思慕腸若結”,以及“孝子”對親人“思慕無以”的心情。

  《孝經》的一段話出自《喪親章第十八》,原文為:

  “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漢元帝死後,東平思王劉宇在下棺時雖然哭泣,但卻“妻妾不離側”,遂導致削邑。北海相孔融甚至誅殺“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者。

  目前,我所見到的漢畫像石出喪圖,除了微山出土的一幅以外,只有我們沛縣龍固出土的這幅,原石現藏我們沛縣博物館。要説明的是,這兩塊石頭都出在微山湖。

本篇文章共有 10 頁,當前為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