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石頭的史詩——走近漢畫像石 > 正文

漢家至尊——漢畫拓片中的西王母與東王公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1日 15:19)


>>>>欣賞漢畫像石圖集——西王母

  即便在今日中國,大概也沒有誰不知道西王母的芳名大名。

  西王母是漢代人們崇奉的諸神中最重要的一位。西王母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殷卜辭中“西母”二字,至西周,青銅器上出現有“王母”字樣。西王母的傳説最早見於記載者為《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山海經》等書。其信仰至晚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傳世文獻和出土實物特別是漢畫像石足以表明,漢代是西王母信仰的最鼎盛時期。

  首先得力於漢代官府大力提倡,將其列為專祀的對象。《太平禦覽禮儀部》引《漢舊儀》説:“祭西王母于石室皆有所,二千石、令、長奉祀。”

  而在民間,西王母更是人們信仰的主神之一,被尊稱金母、王母、西姥、王母娘娘。那時中國民間百姓心中的西王母就像西方的救世主一樣具有神聖的力量。西漢末年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幾乎是席捲全國的崇拜西王母運動。《漢書》對這場運動有三處記載。以《五行志》的記載最為具體:時在漢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正是天寒地凍袖手圍爐的日子,忽然傳言四起,人人驚惶,奔出家門,持稾或棷一枚,傳相付與,就像今天的接力賽,曰行詔籌。道中相逢,多至數千人,有的披頭散發,有的光著腳板,有的砸門不開索性撞斷門閂,,有的不顧斯文乾脆逾墻而入,有的乘了車騎奔馳,甚至動用了國家上傳下達的官驛,經歷郡國二十六個,之達京師。那整整一個夏天人們是在動蕩不安裏度過的,京師郡國的百姓們聚會里巷阡陌,設祭禮,張博具,載歌載舞,誠惶誠恐向西王母祈禱求告。忽然又有人發起了傳遞護身符的運動,説西王母告訴大家,凡是佩戴此符者平安無事。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髮。這一場如火如荼的恐怖浪潮直到秋天才得以平息。同書《哀帝紀》也有相同記載:“(建平)四年春,大旱。關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歷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

  有專家統計,僅巴蜀地區出土的一千余種漢代畫像磚的拓片中,以西王母為代表的各種神祇內容的拓片就佔二百多種,約佔總數的五分之一,而在1995年出版的《陜北漢畫像石》一書,約有一百二十多個漢墓,其中西王母圖象就有62幅之多!

  人們如此崇拜西王母,是因為漢代人認為她老人家掌管著不死之藥,掌握著凡人能否成為神仙的大權。人們之所以在墓中大肆描繪、供奉西王母,其目的也是為了讓死者也能平安抵達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

  其實在早期的神話傳説中,西王母是一位司瘟疫、掌刑罰的神,居住崑崙山,那形象也叫現代人不敢恭維:披發戴勝,豹尾虎齒,坐在幾案之前。説白了,是個半人半獸、不男不女的怪物。所謂勝,就是玉制的頭飾。在笄和簪端首通常裝飾有各式各樣的飾物,其中華勝、步搖是最為華貴的簪飾。《釋名釋首飾》雲:“華勝,華象草木華也,勝言人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根據《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以王毒 瑁為簪,長一尺,華勝是在簪首雕上鳳凰,用翡翠做羽毛,下面綴連著白色的珠子,珠下挂著黃金做成的鑷鈴。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能夠有資格佩戴華勝的人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就是神界至尊的西王母了。

  到了漢代,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賓于西王母”的記載,面對捧了白圭玄璧錦緞慕名前來的人間天子,清心寡欲百年孤獨的西王母突然心旌搖搖,于瑤池岸邊,瓊林宴上,酒酣耳熱之際,為天子唱了一首含情脈脈的歌: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

  道裏悠遠,山川間之。

  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這裡的西王母成了預卜生死能歌善舞之女王。

  閱盡人間春色的周天子當然也會投桃報李,唱歌互答: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情動於中的西王母接下來又以歌言志,痛説家史: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為群,於鵲與處。

  嘉命不遷,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將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翔翔。

  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這裡,説了自己的住址,帝女身份,虎豹為群的處境,以及與自己朝夕共處的於鵲,表達了依依之情,只差沒有告訴自己電話號碼了。請注意這是西王母第一次被確定為女性。

  如果説在《穆天子傳》中,我們看到的西王母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在《漢武帝內傳》中,又把她描繪定格成了容顏絕世的年輕女神,她不甘寂寞,格外垂青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下凡與之約會,七月七日夜漏七刻駕紫雲車來到漢宮,漢家宮闕,一時青氣如雲,光耀異常。前面是西王母和須臾不離的青鳥,後面是幾千仙女伺候,個個“年可十六七,服有青綾之桂,容眸流盼,神姿青發,真美人也”。侍女如此之美,烘雲托月,我們馬上就可以想見,西王母將會怎樣的光彩照人!“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衤蜀,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纓之冠視之年可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就這樣,在富於想象善於造神的漢代先民手中,西王母的形象才女大十八變,由模糊趨向清晰,由怪異趨向可愛,由半人半獸到長壽的老婦人再到美麗貴婦人,再到救濟災難、保祐賜福、法力無邊的主宰之神。

  而西王母居住的仙山洞府崑崙,也成了洞天福地——《山海經》為我們作了詩意的描繪,這裡宮闕壯麗,園圃精美,到處是奇花異果,到處是珍禽瑞獸,這裡生活著人類夢寐以求的神仙,他們的工作就是採集奇花異果,配以神泉之水,製造不死之藥,專門救治那些不當死而死的人。就這樣西王母和她的崑崙還不足以讓人世間的凡夫俗子神往和膜拜嗎?

  因為西王母來自於西方,按照陰陽五行的説法,鎮守西方的動物是白虎,百獸之長的白虎可以辟邪;作為絕對權威的老闆西王母,麾下製造仙藥的骨幹是玉兔,玉兔跑得既快,又是草食動物,熟知百草性能,其製造的仙藥自然最地道最權威。因此,凡帶有玉兔、白虎的特徵就可以保一生平安且能夠長生不老。於是,在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圖像中,無論是神還是獸,多被改造成兔或虎的耳朵,人的發髻也模倣虎、兔成了雙丫髻。仿佛只要樣子形態上和玉兔、老虎有些像,就能夠具備虎、兔的神通,成為超人。流風所及,就出現了後來的“虎頭帽”或“兔耳帽”服飾,凡穿上這樣一件服飾,就可以辟邪長壽。人們所以這樣做,目的很清楚,就是想混入西王母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員,過上神仙的日子。

  但是在《山海經》、《史記》等早期文獻裏,只有對西王母的記載而無東王公。正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所指出的,東王公僅僅只是西王母的一個鏡像,他被創造出來的時間不早于公元2世紀。中國歷史博物館信立祥推測的時間略早一點。他認為,東王公是在大約東漢章帝、和帝之間(公元76-105年)創造出來的。


>>>>欣賞漢畫像石圖集——東王公

  東王公左右侍者為雞首人身像和馬首人身像。東王公的特殊冠式山形冠和它肩頭的雙鳥與兩側的龍,是作為神性象徵出現的。

  在漢畫中,有一些東王公與西王母組合的圖像。有的是東王公與西王母同刻于一幅畫像中,有的是把他們刻繪在漢墓或者祠堂中對應的位置上。南陽漢畫館升仙廳的東王公會西王母漢代畫像石,其內容為:東王公與西王母端坐在懸圃之上,旁有玉兔搗長生不死之藥,上有仙人騎天鹿和稀有大鳥。《神異經》載雲:“崑崙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張左翼復東王公,張右翼復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

  東王公又名東王父、扶桑大帝、東華帝君。東王公的信仰可能來源於古代的太陽神崇拜。標榜清凈無為實則喜歡多事的道家惟恐拉郎配東王公得了妻管炎,強行給這一對傀儡夫妻進行權力分工,説東王公象徵始陽之氣,天下男子得道升仙者,悉為東王公所掌。《集説詮真》載雲:“東王公為男仙之主,西王母為女仙之宗。……長生飛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覲西王母,後謁東王公。”東王公的形象和西王母早期的形象相比更叫人不敢恭維,《神異經大荒經》描述為:“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虎尾,載一黑熊。”

  於是在漢畫像石頂端,往往以西王母或東王公為核心,輔以搗藥兔、羽人、蟾蜍、九尾狐等眾多的次生圖像,組成一個結構層次分明的、獨立的圖像系統,處在獨尊地位。也常常有這種形象:西王母端坐,其左右為人首蛇軀的人類始祖神伏羲和女媧,伏羲女媧的尾部交纏在一起,西王母正好端坐在其上,在伏羲女媧交尾之下,又有兩隻九尾狐背向而立,它們的尾部也相互迭壓在一起。可見,西王母在漢代不僅掌管長生仙藥,還能讓婦女多生育的職能。漢代人視西王母為“生育之神”,民間還有祭西王母求子之俗,如《焦氏易林》載雲:“西見王母,拜謁百福,賜我嘉子。”

  伊斯蘭教有六大信條,其中一條就是信末日,認為人的靈魂永存,現實世界終有一天會毀滅。世界末日到來之時,所有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人都會受到末日的審判,真主根據每人在世界上的善惡表現進行裁定,可進天園,可下火獄,永世受難。《古蘭經》中關於天園的描述非常生動優美。天園坐落在七層天之上,居所非常優美、恬靜。地處漫漫樹陰常年覆蓋的綠洲,濱臨泉源,諸河交匯,其中有河水,水質不腐;有乳河,乳味不變;有酒河,飲者稱快;有蜜河,蜜質純潔”。那裏氣候宜人,不熱不冷。天園裏的人靠著床上,吃著他們嗜好的各種水果和肉食,俊秀的童男和黑眸的童女捧著盞壺幾滿杯的酒在一旁輪流伺候著。他們穿綾羅綢緞,帶金鐲珍珠,睡珠寶鑲成的床榻,還有美女做伴。天園的居民聽不到閒談惡言更不要説謊話謊話,聽到的只是相互祝壽和互道平安,過著無憂無懼的日子。

  那或者就可以説天園就是西王母世界的寫真,至少也是翻版,也許是聰明的先人都想到了一起。

  與其他天神輕車簡從經常獨往獨來相比,西王母和東王公一齣場,都是侍從拱衛如眾星捧月。相隨出現的主要物象有梯幾、龍虎座、鼎、三足烏、九尾狐、蟾蜍、玉兔、靈芝、羽人、鳥首人身、馬首人身的瑞獸等。

  梯幾就是一種“幾案”,供放手之用。幾案雖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之物,其使用卻如同車騎一樣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梯幾在人間為天子(皇帝)、王所專用。西王母使用梯幾,與她在神界的獨尊地位相符。

  漢畫像石中西王母獨特的標誌之一往往就是坐在龍虎座上鬥形墩或者山上。那時人們認為龍、虎等獸可以來往于天地之間,可以充當溝通天地交通工具。三足烏 亦稱三青鳥、青烏。《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九尾狐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在中國古代數字概念中,“九”者言其多。在漢代畫像中,九尾狐的尾上常為九個分叉或者幾個,代表九尾。古人認為,九尾狐的出現,有一定的特定條件,如《孝經援神契》記載:“德至鳥獸,則狐九尾。”將九尾狐配置在西王母身邊,是以頌揚其德不僅可以至於人,還可至鳥獸。有時九尾狐還具有雙翼,以示能隨眾神升飛。在漢代人們視九尾狐為一種祥瑞神獸,認為它隱喻多子多孫。《白虎通》雲:“狐死首丘,不忘本也。九德至,則九尾能得其所,子孫繁息,于尾,明後當盛也。”

  漢家天使羽人即漢代先民所信仰的仙人,古人認為仙人均有羽翼,故曰羽人。仙人就是長生不老之人。各地漢畫像石中都有身生羽毛或翅膀的羽人,他們或作飛翔狀或與神靈異獸嬉戲,往往伴隨在西王母、東王公旁,。此類圖像反映了漢代人的“羽化登天”、“靈魂升天”的觀念。漢代人好神仙,追求成仙而長生不老。要想成仙,就得身生羽翼“羽化而登仙”。羽化,為成仙或長生的專用術語。作為羽化文化主體,羽人就是漢人想象與誇張的産物,富有浪漫色彩。《山海經》已記載有“羽民國”。羽人與不死觀念的結合,早在戰國後期已出現。古人認為欲登仙,必須過羽化,“為道學仙之人,能先生數寸之毛羽從地自奮,升樓臺之陛,乃可升天。”《論衡無形第七》曰:“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于雲則年增矣,千歲不死。”然後可以變為具有超自然力量神類。古人眼裏的仙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因而身體應該削瘦。至於裸露身體,大概古人認為天國仙境之中,環球同此涼熱,可以免去夏暑冬寒之苦,無須穿衣即可。於是這裸體也成為仙人特殊標誌。羽人的職能是向凡人提供長壽之術所需要的仙藥,如藥丸、靈芝之類。羽人不只體生羽毛,其耳上聳高出頭頂。漢樂府民歌《長歌行》曰:“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泰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還黑,延年壽命長”。羽人形象的大量出現,説明了漢代人們時刻幻想著能象鳥一樣展翅飛翔,升入仙境,以求長生不死。

  這天國風景一派和諧、自由、快樂的氛圍,雲卷雲舒,人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的混體怪神往來飄蕩、龍騰鳳翔,翦伯讚先生就認為“像這樣的畫像,特別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現,顯然不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傳統,而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愛神受了變化以後的形象。”進而指出“天馬、靈犀、獅子、三足烏、傅翼虎、一足牛、比翼雙頭鳥之類均為外來的圖案”。

  蟾蜍的故事《初學記》卷一《淮南子》這樣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女亙 娥竊之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由於神界中的蟾蜍是服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變成月精,宰相的衙役七品官,所以人們愛屋及烏連蟾蜍也成為禮敬的偶像,蟾蜍在漢代畫像中的西王母身邊出現時,有時表現為舞者的形象,有人解釋説因為蟾蜍是女性所變,善舞,能以舞蹈取悅于西王母。

  靈芝亦名芝草。在漢代人的觀念中,靈芝是一種具有神力的藥物的瑞草,食則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仙人也要栽種它。仙人種芝草的地方被稱為“芝圃”、“芝田”。

  畫像中還有許多象徵仙境的物象,鳳鳥作為傳説中的瑞鳥,在百鳥中居首位,扶桑樹、雲紋、柿蒂紋、等,都是一種天國仙境的象徵。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