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垂教後世的歷史故事 四、孔子見老子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8日 15:03)
老子一生,除了在東周王室做過守藏史外,其餘時間主要在沛地隱居。《莊子 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禮記》:“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呂氏春秋 當染》:“孔子學于老聃、孟蘇、夔靖叔。”《莊子》又記載老子弟子子陽、子居、庚桑楚、南矩邾和柏矩等都曾先後之沛地向老子請教問道。老子在三十七歲時,因受甘禪公的迫害而逃往魯國,孔子從其習助葬。後來輾轉之沛地隱居躬耕授徒。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見《史記 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請與孔子造周。’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造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家語》亦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即吾之師也。遂至周,問禮于老聃焉。”《禮記 曾子問》有四處記載到孔子向老子從學之例。
項槖的形像是手推著獨輪鳩車,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年長的孔子手拉著項槖連問其請教問題。《戰國策 秦策》曰:“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卷三《孔子項槖向問書》記述了項槖連問孔子幾個問題,孔回答不出來。因此,再無心週游列國,趕快回家繼續研究學問。
老子會見孔子
老子會見孔子漢畫像出自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距今一千八百餘年。武氏祠是一組東漢後期武氏家族墓群地面上的石構裝飾建築,現存漢代畫像50余幅,其內容題材、思想意識和雕刻技法等居全國漢畫像石之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它的評價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埃及石刻和希臘瓶畫。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者,孔子是儒家學説的倡導者,兩位哲人的相遇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見證。尤其是一代宗師長途跋涉、虛心求教于博學多才的老子所表現出來的誠懇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讓後世學者感嘆羨慕不已,這一事實成了我國文化史上一個動人的故事。
“孔老相見”漢畫像石長285厘米,寬56厘米,一端上部微殘1(文後附圖)。上層畫面一列共30人,左起第8人手扶曲木杖,以禮迎賓,其榜題為“老子也”,身後七名弟子手捧書冊表示讓孔子閱覽;左起第10人與老子相向站立,雙手捧雁,誠心誠意,榜題為"孔子也"。據《儀禮 士相見禮》載:"士大夫相見以雁",即孔子把雁作為初會老子時贈送的禮物。他身後恭恭敬敬地站著21名弟子,包括榜題分別為"顏回"、"子路"和"子張"的三位得意門生。該畫像創作的主題、風格,與史書中關於"孔子適周問禮"的記載相吻合。
在《莊子》一書裏,孔老以不同的會談方式出現多次,其中還有孔氏弟子顏回、子貢與道家聖者邂逅的趣聞。對於二人相見之事,《禮記 大戴禮》和《史記》中均有記錄,如《史記 孔子世家》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唐司馬貞索隱:莊子去,"孔子年五十一,南見老聃"……且孔子見老聃,雲:"甚矣道之難行也"。
老子是周守藏吏,廣覽群書,知識淵博。《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已皆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嘗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如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見龍耶"。
龍,漢人王符言之為"九似之物"。《説文解字》亦云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毫無疑問,孔子以龍比喻深思博學的老子,正是其內心對老子充滿敬佩之情的真實流露。
春秋戰國從舊的統一體向新的統一體過渡調整時期的一系列變法改革,使社會生産力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社會財富的重新積累和宗法式群體結構的改善等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目睹亂世,老子和孔子以不同的人生觀和出發點著書立説,詳細地闡明自己對社會、人生等的理論主張,並完善體制,自圓其説,成為道儒兩學派的創始人。從這幅孔老相會漢畫像的藝術創作之中和史書中關於兩位哲人簡短的對話記載裏,不難看出處於亂世的老子和孔子各有一套修身治世的學説或主張,孔老相會是兩種學説的相互交流,預示著儒道兩家學説在對立和統一的矛盾關係之前提下共同發展進步。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