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撈鼎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8日 14:51)
泗水撈鼎,也 作取鼎、升鼎。鼎在先秦時代,作炊煮使用,又是祭祀的禮器。夏朝大禹治水成功,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九鼎成為傳國重寶、天下共主的象徵。每個朝代的嬗迭更遞,無不以有無“九鼎”相傳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據《漢書 郊祀志》記載,大禹收集了全國的青銅,按九州方圓,鑄造了九個大鼎,並把大禹治水時所遇到的奇神怪獸一起鑄在上面,讓人們熟悉寶鼎上的神物和鬼魅,無論走到哪都能分辨出好與壞,善與惡。九鼎歷經夏、商至周王朝,成了最高統治者權力的象徵。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秦取九鼎寶器。遷鼎途中其一飛入泗水。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去東海求覓神仙返回路過彭城,他發現了這個鼎,就組織數千人入泗水打撈寶鼎。《水經注 泗水》日:“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秦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係 而行之未出,龍齒嚙斷其係 ,故語日:‘稱樂大早,絕鼎係,當是孟浪之傳耳。’”
鼎落泗水的具體地點,《史記 封禪書》言之鑿鑿:“秦滅周,周之九鼎沒于秦, 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古泗水北起今山東沂蒙山,四源共發,南迄古淮河入海口,蜿蜒數百里,沿途經曲阜、沛縣、彭城、下邳等城邑,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今天徐州市城北10公里處大運河畔,有名為秦梁洪的村莊,水流湍急,猛浪若奔,是當年泗水上的絕險之處,經常有船隻在此沉沒,九鼎中的一鼎落入這裡。
秦始皇沒有撈上來的神鼎,一直讓漢家皇帝耿耿於懷,九鼎缺一,總是憾事,於是方士們投機鑽營,編造謊言,用讖緯的形式取悅和矇混皇上。武帝時期,有方士在地下發現了一鼎,“鼎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漢武帝“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武帝十分高興,於是“赦天下,大酺五日”,改年號為“元鼎”(《漢書 武帝本紀》),至此,撈鼎的故事圓滿結束。
從現在已經發現的二三十種“泗水取鼎圖”來看,構圖對稱,已經比較程式化,多是在河面上臨時搭建大型支架,支架橫跨河面,上面是寬闊的平臺,平臺上有秦王或者官員居中指揮,支架下是撈鼎的民工。一般採用寫實方法。柱端上栓有轆轤,繩子穿過轆轤係在鼎的耳朵上,拱橋的兩旁有人用力拉繩取鼎。這種畫面的構圖毫無例外地在橋的中間刻有一人。畫面上僅刻有幾個人或十幾個人,卻象徵著成百數千的百姓。無一例外的是鼎已被撈出水面,而同時在鼎中出來一隻蛟龍,咬斷鼎係的一端,轉頭咬向鼎係的另一端。選取繩斷鼎落的瞬間,在河、堤、岸三個空間,由於鼎中蛟龍把撈鼎繩索一口咬斷,岸上的官員驚惶失措,堤上的力士們倒在堤坡。
武利華先生認為,在泗水取鼎圖中,鼎和龍是故事的核心。鼎象徵著秦政權,龍象徵著“真龍天子”。
水中出蛟龍咬斷鼎繩使秦始皇撈鼎之舉以“弗得”而告終。泗水取鼎圖猶如一幅政治宣傳畫,昭示著劉氏政權存在的合天理,得民心,同時又啟迪後人不要象秦始皇那樣暴虐無德。泗水取鼎圖更深層的意義就在於光大了戰國時期所謂“時變”的思想,天命無常,世無常主,惟有“德”者則有天下,秦始皇暴虐無德,失去政權,劉邦誅無道、得天下,“德”的觀念在此得到了弘揚。
在請書法家給我收藏的漢畫泗水撈鼎圖時,我曾經口占一首,錄之於後:
煌煌九鼎,肇自大禹。
象徵九州,華夏神器。
鹿死誰手,民心所寄。
始皇撈鼎,枉費心機。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