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人民的學者——鐘敬文 > 正文

“仁人”鐘敬文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9日 22:23)

  

張岱年

  前幾天,鐘敬文先生的公子鐘少華來電話,説定於本月十六日舉行鍾先生百歲壽辰紀念暨學術研討會,問我能否參加,我説我願意參加,沒想到鍾先生這麼快就去世了。鍾先生身體不錯,就是體弱,沒什麼病。可能他自己也沒想到去得這麼快。他躺在醫院裏還説,身體好了,我就出去給學生們上課。

  我是看報才知道這個消息的,心裏很悲痛。這些年,每年春天都有個祝壽會,會上,鍾先生、季羨林先生和我都能見面。我還想跟他見面,可他去世了。

  鍾先生是中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創建人,為這兩門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建立了中國民俗學派,貢獻很大。

  民俗學研究對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它是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文化研究分學術思想史研究和民俗研究。民俗學研究的是大多數人的思想意識,它對文化研究關係很重大,與哲學思想也有密切的關係。鍾先生活了一百歲,是光輝的百年,他在中國學術史上做出了光輝的貢獻。他的貢獻不限於民俗學,而是對整個中國文化、學術的研究都有重要貢獻。

  鍾先生身上最可佩服的,是他九十五歲以後還在不斷研究,寫文章,帶研究生。他重視教學工作,對中國民俗學研究充滿信心,培養了很多研究生。

  我和鍾先生是在一九七九年紀念“五四”運動六十週年的研討會上開始認識、交往的。鍾先生品德高尚,性情開朗。他特別關心朋友的生活。他比我大六歲,可每次見面,都是他先問我:“近來身體好吧?”前兩年,北京師範大學的鄧九平拉我主編了一套叢書,裏面有鍾先生的《歷史的公正》,內容包括鍾先生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成就,我很佩服他。我跟他交往這麼多年,感覺鍾先生是一個心胸開闊、感情充沛的人,按舊標準,他就是孔夫子所説的“仁人”。能做到“仁人”不容易,鍾先生做到了。

  《人民日報》 (2002年01月17日第十二版)

責編:郭翠瀟  來源:人民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